近年,美女網紅流行起到寺廟拍照的熱潮。她們總是穿着凸顯姣好身材的清涼服飾,手上捧着佛經,或是一邊品茗一邊寫着書法。幽靜帶有古意的建築背景,結合搔首弄姿的美女,畫面的沖突感,很快吸引大批網友關注,更給這些網紅們“佛媛”的稱呼,意為“佛教中的名媛”。
但大衆發現,這些“佛媛”打着佛教的旗幟,為自己塑造虛假的“清高人設”,可另一邊她們卻高價販賣珠串、平安鎖等“佛教周邊商品”從中牟利。由于她們衣服越穿越少、露溝露腰,除了引發寺院抗議,日前也遭到官方點名,要求各個網絡平台需改善“佛媛”惡習。

和對佛教沒有深入了解、隻想以此包裝賣人設、産品高價獲利的“佛媛”相比,明代的皇室、官宦與商賈出身的婦女對于佛教,除了是精神寄托外,還是日常生活、休閑活動中的一部分,而她們的名字亦帶有濃厚的禅意。
關于明代皇室的名字,舉凡曆任皇帝、皇子與男性宗室成員,都相當規律,像是明成祖(1360-1424年)其後代取名按照“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順序,而名則取自“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偏旁。與之相比,皇室、宗室的女性成員取名就沒有一定規範。
明初至明代中葉的公主閨名由于正史無載,隻能仰賴考古墓志出土。明太祖(1328-1398年)十幾個女兒中,目前僅知長女臨安公主大名為朱玉鳳(?-1421年),以及八女南康公主名叫朱玉華(?-1438年)。明成祖的女兒取名則較為随意,如長女永安公主朱玉英(1377-1417年)、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貴(1379-1444年)等。
不過朱棣的外孫女閨名,卻可一窺明初婦女取名偏好。像是永安公主朱玉英的三個女兒,從公主的墓志銘中便可得知其大名:袁甯甯、袁堯英、袁受恩。永平公主朱月貴的三個女兒閨名為:李善住、李智源、李廣慶。三女安成公主(1384-1443年)則生了四個女兒,分别為:宋善祥、宋善财、宋福奴、宋海福。四女鹹甯公主朱智明(1385-1440年),兩個女兒名為:宋淑德、宋淑清。
從明成祖的外孫女名字,可以發現不僅帶有宋代女性的起名風格,像是“德”、“淑”、“清”等仍以女子道德規範的字來命名,亦開始用“恩”、“善”、“福”等,帶有宗教特色的字來為女兒取名。
這股用佛經、佛教用字取名的風潮,也在民間流行。通過考古出土的元末明初墓志銘,可以發現出身官宦、商賈家庭的婦女,取名更有佛教色彩,比如名字中帶有“妙”字。
像是谷王朱橞(1379-1428年)的乳母,名為張妙壽;甚至還有一家幾代的女性名字都有“妙”字,如曾官拜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王鏊(1450-1524年)的祖母、母親名字都“妙”,分别名為葉妙賢、葉妙澄。而王鏊自己也給三個女兒取名為:王妙清、王妙隆、王妙員。
學者進一步統計,明代婦女取名偏愛:妙音、妙安、妙真、妙蓮、妙燈、妙清等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名字。而“妙”字在佛教中有“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有說亦無盡、思亦不全般的無窮無盡無極之感”,在佛經中可說是最常看到的字。或許因為是女字旁,加上“妙”字有“美好”之意,而讓笃信佛教的明人,選擇用該字為女兒起名。
除了“妙”字外,“祥”、“壽”、“順”、“安”、“賢”等字,都是明代常見的女性名字組合。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與宋代婦女名字相比,明代無論是宗室還是官宦出身的婦女,其名都帶有一股出家人法名、法号的味道,但也反映出佛教于明代精神社會中占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