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混迹于江湖草莽,無名無望,但是,卻最終能夠掃平各路豪傑,将蒙古人趕回大漠,為大明打下兩百多年的江山,可謂是一代雄主了。雖然,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皇帝,但是,他卻和大多數開國之君一樣,都喜歡在天下太平之後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殺功臣。

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可以共患難,但是,卻不能同享福。
而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也是見多不怪的。都知道,春秋時候的範蠡很有智慧,他在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以後,沒有過多的貪戀名位,而是潇灑地離開了朝堂,從此,消失于江湖之中,成為無數後人推崇的例子。而他的戰友文種,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他對勾踐抱有太多的幻想,認為自己和勾踐好歹也是一同吃過苦的人,他總不至于翻臉。但是,正是這種幼稚的想法讓他身名兩滅,最終,成為後人的一個反面例子。還有大漢在立國之時,劉邦對自己的老部下,也是一點都不手軟。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在楚漢之争中,哪個不是頂天立地的豪傑?
結果呢?他們個個都在天下太平之時,不得好死。然而,宋朝的情況,要相對好一些。趙匡胤用一頓酒席,便把衆将的兵權解了,雖然,這個事情聽起來還是有那麼一點忘恩負義的意思,但是,他跟其他老前輩比起來,趙匡胤算得上是很仁慈了。總之,在處理功臣這個事情上,各朝有各朝的辦法。
不過,這些辦法在朱元璋眼裡,都是一些國小生的手段。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殺功臣不僅是讓你死,還要讓你死的時候感謝他的隆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就是因為吃了一碗皇上賞賜的鵝肉,而死的。
此人乃是明朝開國名将徐達,他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并且,和朱元璋一樣,出身于底層。二十出頭的他,選擇投身到朱元璋的軍中,跟随朱元璋打過各種大仗小仗。
不過,他這個人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特别低調,從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勞。在早些時候,朱元璋還不是一軍統領,而是郭子興起義軍中的一個頭目。某天,有一個叫孫德崖的人找到朱元璋,說他的部隊缺乏給養,希望得到朱元璋的幫助。
而朱元璋,看大家都是出來混的,誰也不容易,于是,就順手幫了他一把。但是,這個孫德崖在此前,卻跟朱元璋的頂頭上司郭子興,有一些過節,使得郭子興聽聞此事後,十分不滿,專門從外地趕來把朱元璋大罵了一通。這時候,孫德崖就有些坐不住了,出于安全起見,他趕忙跟朱元璋告辭。
然而,朱元璋看到事情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也不好多說什麼,便放他走了,并且,還親自為他送行。當時,朱元璋和孫德崖的部分部隊先行出城,而孫德崖和一些後續人馬尚在城裡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等到朱元璋他們走到一半時,隊伍後面卻傳來消息,說郭子興帶人把孫德崖抓了起來。
看樣子,郭子興是想把孫德崖給滅了。
跟朱元璋先走的那部分人,聽到這個消息,瞬間就炸了窩。他們懷疑是朱元璋從中作梗,遂把朱元璋也扣壓了下來,并且,向外放話說若是不放人,那麼,他們就把朱元璋也砍了。在這一危急關頭,作為朱元璋部下的徐達卻挺身而出,決定用自己來替換朱元璋充當孫德崖軍中的人質。
不過,後來雙方經過協商,各自都把對方的人放了,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此事件中,徐達舍身救主的行為,讓朱元璋牢記在了心裡。但凡古今名将,對部下的限制都比較嚴格,徐達亦是如此。在攻破張士誠大學營平江城之時,徐達嚴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奪老百姓的财物,不得損壞當地居民的住房,不得離開軍營超過二十裡,否則,格殺勿論。
正是因為這一軍令,朱元璋的隊伍才得以在張士誠的舊地赢得民心。在後人看來,徐達所領的隊伍所向披靡,威風八面,但是,他本人在朱元璋面前,卻一直是畢恭畢敬,從不敢做逾越臣子之位的事情。有一天,朱元璋請徐達吃飯,期間,他想考驗一下徐達是否真的像他表現出的那麼忠誠于自己。于是,他便不停地給徐達灌酒,在徐達不省人事之時,他将徐達安排在自己的官邸中歇息。
等到第二天一早,徐達醒後才發現自己居然睡在老朱的床上,深感大事不好,于是,連忙向朱元璋謝罪。此時,朱元璋看到他如此惶恐,便對他放下心來。
然而,這種放心并沒有永久持續下去。
随着時間的推移,朱元璋深感自己時日無多,他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兒孫們鎮不住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為了自己朱家江山的未來着想,他決定把那些有能耐的人一一除去。
某一年,徐達背上生了個疖子,朱元璋便借此機會,調他到南京養病。之後,朱元璋專門抽空去徐達的家裡拜訪,想要看看他的病情是否好轉。朱元璋到了徐達家裡,無非拉些家常,說些安慰之語,本來沒什麼狀況,直到朱元璋看到徐達床上的一冊兵書,瞬間臉色大變。
照理說,徐達作為一個武将,喜好軍事實屬正常。在晚年之時,翻翻兵書回想自己早年的峥嵘歲月,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朱元璋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徐達這個人靠不住,隻要他還活着自己晚上就睡不好。但是,此時徐達在朝中威望極高,直接将其處理掉難免會惹人非議。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就是:賜給徐達一碗鵝肉。按理說,皇上賜美食于臣子,本是一件誰也批駁不得的好事情,但是,徐達的病卻最忌吃鵝肉,一旦吃了便會病情加重。當徐達看到别人送來的那碗鵝肉時,他不僅什麼都明白了,還沒有多說什麼,直接按着朱元璋的意思吃了下去。
果不其然,吃完沒多久,他就病發去世了。
像徐達這麼低調内斂的人,都不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可見,朱元璋心胸之狹窄。一代名将沒有死在跟中原豪傑的争鋒之中,沒有死在與蒙古人拼殺的戰場上,卻死在了一碗鵝肉上,不免讓人大為歎息。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贈三世皆王爵。
據史料記載:徐達有4子3女,孫9人。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幼子徐增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時給他通風報信,死在建文帝的劍下,後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一門二公,有明一代隻有徐達一家。徐達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長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奪權稱帝後,徐妃被冊立為皇後。
根據如東縣苴鎮的《徐氏族譜》記載,現今的徐達後代已經傳至22代了,1946年,在時代的劇烈變革中,如東縣苴鎮曾供奉過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後,改建為國小,近年撤并後也不複存在,現在,隻剩了一片破舊校舍了。但是,直到現在,徐達的後裔還是以位于劉埠村的祠堂原址為中心,居住在如東縣的苴鎮和掘港,目前人數有三四千人。
參考資料:
【《明太祖朱元璋》、《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明史· 列傳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