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米上市,即小蜜蜂是玉米病蟲害防治的天敵

新京報(記者 楊義靜)每年7月、8月,春玉米市場旺季時,我們可以吃到甜甜玉米。玉米的種植一般分為春夏兩季,現在市場上的玉米是春玉米,夏天的玉米會在兩個月後與你相遇。目前,夏季玉米的主要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已完成。

害蟲對作物的危害很大,産量減少輕,收獲重,有一種害蟲叫玉米繭,是玉米最愛"咬"的玉米。資料顯示,春玉米的降率在30%左右,減少10%,夏季玉米高達90%,一般減少20%-30%。

這種喜歡"咬"玉米繭,又稱玉米鑽心絲蟲,是鱗片狀的翅蛞蝓的一部分,一般背上有黃褐色,玉米繭或幼蟲,會腐爛成玉米稭稈,造成玉米營養分布不均,生長不良,還能繼續吃玉米葉片,最終讓玉米死亡。

據北京植保站專家介紹,在中國,亞洲玉米繭和歐洲玉米繭有兩種,它們有翅膀,表面很簡單,其實它的幼蟲到處都是農作物,除了玉米、高粱、小米、棉花、甘蔗、向日葵、水稻等都會成為它的禍害。

因為玉米繭對蛀蟲鑽蛀作為對玉米稭稈的危害,噴灑藥物也很難接觸到它,是以在殺滅它們時不小,大量使用農藥也會導緻農藥殘留超過标準。

利用生物捕食者消滅玉米繭是一種比較環保的選擇,有一種生物天敵叫紅眼蜂,雖然紅眼蜂的體型還不到蚜蟲大小的十分之一,但非常強大。

據市植保站專家介紹,紅眼蜂是現代農林病蟲害防治中年齡最悠久、應用最廣泛、應用最廣泛的卵類寄生蜂,其宿主範圍廣泛,主要用于農林作物鱗翅害蟲的生物防治。目前,中國有4種紅眼蜂可以大規模繁殖并應用于大面積地區,包括松毛蟲紅眼蜂,黃疸紅眼蜂,玉米眼蜂和稻眼蜂。紅眼蜂成蟲在宿主(如玉米繭)卵中産卵,幼蟲在宿主卵中進食,發育導緻宿主卵死亡,進而達到消滅害蟲前的危害。

市植保站專家肹喆表示,目前北京地區采用松毛蟲紅眼蜂防治第二代玉米繭,"一般我們在夏季玉米角口期,第二代玉米繭在高發期前釋放,主要寄生第二代玉米繭蛋。市植保站将定期監測玉米繭的發生情況,在第二代玉米繭的高峰期前釋放紅眼蜂,確定"蜂卵相遇",使紅眼蜂能夠寄生到玉米繭卵中,起到預防和防控作用。

據悉,紅眼蜜蜂在我國已有大量繁殖和推廣應用,主要用于防治蔬菜、玉米、甘蔗、棉花、水稻等作物和一些森林果樹害蟲,在紅眼蜜蜂的保護下,我們可以吃到安全健康的玉米。

新京報記者 楊一靜

編輯:張淑軒 校對 李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