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林村的馬蹄葉大棚 張瑤 攝
(我家的小康故事)吉林延邊村莊用片片馬蹄葉鋪出綠色緻富路
中新網延邊9月18日電 (石洪宇)國慶長假的熱鬧提前來到了福林村。兩台商家派來的專送車輛停在路旁,多名村民在馬蹄葉大棚中忙着采摘綠葉。“國慶節之前我們都會忙得夠嗆,商家要提前囤貨,沒有這個菜,餐桌有缺憾。”71歲的盧廷春說。
對北韓族居民而言,馬蹄葉是相當重要的食材。它也會成為韓劇中拌飯裡的鹹菜或馬蹄葉包飯外面的菜葉。在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明月鎮福林村,棚膜裡就種着這種山野菜。
71歲的盧廷春勞動效率很高 張瑤 攝
村民稱,附近年産馬蹄葉達150多噸,不僅能夠滿足國内北韓族居民的需求,還出口南韓擺上尋常人家的餐桌。對他們來說,馬蹄葉承載着緻富夢。
盧廷春當了多年貧困戶,幾年前因種植馬蹄葉脫貧,還成為這一行業的能手。“懂技術,肯幹,還攢了30多萬元的家底。”在大棚中,盧廷春身手矯健,采摘、拾掇菜葉等步驟遠比同行效率高。他承包了村裡三棟大棚種植特色山菜,最多時一天就能掙上2000多元。
“夏天淡季一斤四五元錢,現在10多塊錢一斤,春節前後一斤能賣到30多錢,我幹活有動力。”盧廷春說,他已把孩子供完大學,庭院也收拾了一番,目前他家已是村裡的“小康之家”。
盧廷春因馬蹄葉緻富 張瑤 攝
60多歲的李善城同樣因為馬蹄葉改變命運。馬蹄葉的采摘需要大量人力,他從入門做起,學習栽種、田間管理,直至把貧困戶的帽子摘下。“家裡買了電器,房子還收拾了一下。家裡幹淨了,大夥總來做客。”
實際上,馬蹄葉不僅改變了福林村,還影響到了附近多個村屯。為加強村級集體經濟,明月鎮成立了由福林、福成、光興、福利村組成的中心村黨委,多個村産業互補,頗具影響力的馬蹄葉生産基地由此而生。
福林村黨支部書記劉懷習掌握豐富的山菜種植經驗,是當地有名的“山菜大王”。2009年,他開始籌建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發展,帶動周邊60戶農戶種植山菜,年銷售額達200餘萬元。
福林村馬蹄葉基地 張瑤 攝
同時,合作社吸納附近村屯的勞動力和貧困戶采摘山菜,他們每年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我們的村幹部都是緻富帶頭人,村幹部全部入股公司,和村民共負盈虧。”明月鎮黨委副書記沈以耀稱,中心村黨委也鼓勵本村村民以自願參與的方式入股。
這裡的馬蹄葉遠銷北京、上海、沈陽等地,也出口到南韓成為高端食材,這些消息讓村民覺得驕傲。
這個初具規模的馬蹄葉生産基地還有着更遠大的計劃。“我們要打造國内規模最大的馬蹄葉供應基地,提起馬蹄葉就會想起我們村。”劉懷習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