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秋的臨近,夏天的蟲子是沉默的,你有沒有近距離看到昆蟲的微觀世界?
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在展出"夜蟲",它不僅有放大100倍的小蟲子的圖檔,而且還能聽到每種類型的蟲子的啁啾聲。誰是"蟲子之王"?"新聞與藝術評論"将帶您進入圖形,文學,聲音,三合一的科普展覽。
00:00
...
蠕蟲合唱 音頻來源: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袁偉
最近在上海舉辦的兩場"沉浸式"展覽有着截然不同的視角。

TeamLab在上海的"無國界美術館"将于11月5日在黃浦江畔正式開幕。
日本的TeamLab将"無國界美術館"從東京帶到上海,展出了50多件模拟自然的作品。技術是美的,但很難在萬一的情況下與真正的對手對抗,試圖達到極緻的電光效果,隻是成為teamLab的"極限"。這種人造美的最大問題是呼吸的自由度較低。是以,在觀看展覽的同時,又想跑回大自然,看到的飽和度并沒有那麼高的真實風景。
用一句話來說,無界美術館的展廳裡,退出訓示燈的數量非常有限,幾乎被淹沒在各種顔色中。問兩三個從業人員,也叫不出出口的方向,是以四處走走,還要透過小展廳看。不可避免地,在發生火災風險等事故時,觀衆能否快速安全地離開現場?
中秋節前,外灘老碼頭河畔漫步在蘆葦叢中,偶耳聽到一聲蟲鳴,璀璨奪目。不幸的是,夜晚太黑,昆蟲太小而看不見。更近,被吓跑了。
日前,據悉,上海自然博物館曾開設過一個臨時展覽"夜聽蟲子",其中說"夏天草叢中的歌唱昆蟲正在逐漸從世界上消失"。也許你整個夏天都沒有注意到它們。"
不,我注意到了,我隻是一直不認識他們。于是決定帶着心去好奇,走進"夜聽蟲子"。
"夜聽蟲子"展覽海報
小而美,是展廳的第一印象。十幾個面闆比蜻蜓,蛞蝓和蛞蝓大100倍。掃一掃顯示闆二維碼,對應每個蟲子,然後在耳朵裡淺淺地唱歌起來。
梨的啁啾聲輕輕地轉動,這些栖息在樹上的昆蟲聽起來像"蜻蜓,蜻蜓,蜻蜓"和"蜻蜓"的聲音。
梨片
鼓翅膀,俗稱"姐姐"、"吉爾",體型秀,身體綠,雖然不會飛,但結實粗壯,能跳躍,經常停留在高高的草莖上,晝夜爬行啁啾,溫度越高,啁啾叫起來更歡快。
翅膀發出尖叫聲
日本鈴铛
在各種"蠕蟲啁啾"中,雙帶金蜻蜓的聲音特别悅耳,難怪科學家吹噓它是"一種流行的歌蟲"。雙帶金蜻蜓是典型的小蟋蟀,一般體色為黃色,雄性有明顯的發音裝置。
雙帶金蜻蜓
生物學家将不同蟲子的"場聲易性"分為1到5顆星。回想一下浦江蘆葦叢那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小家夥,而雙帶金蜻蜓,很容易1星。隻是,從耳朵到耳朵,多虧了這個科普展覽。
展會現場
在一個"小黑屋"中,3D空間音頻技術和40個立體聲系統再現了夜間隐藏在城市中的歌蟲世界。閉上眼睛,或者坐着或站着,你可以感覺到細雨從你的頭頂落下,蜻蜓從你的左邊跳到右邊。
這些聲音來自全國各地,上海、雲南、武漢、南昌、黃山、南京、無錫、甯波、杭州、香港......來自不同地區的蟲子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在杜先生的8 p.m中。
"Mr. Doo's 8 p.m.",3D沉浸式聲音劇院
3D 沉浸式聲音影院内部
在"小黑屋"的外牆上,有"鬥浩先生"的"家譜":日本紡織女郎、窄翅紡織女郎、日本酒保、色尾露水、月明草草、中國草草等,附有圖檔。走出"小黑屋",依然叫人回味。
攝影:袁偉(上海世博館創新工作室);
拍攝這些小家夥并不容易。首先,對于肖像中的每隻蟲子,标本制作者需要3-4個小時才能從身體上取出軟組織,撫平觸手上的毛發,清潔翅膀上的灰塵,等等。在接下來的4-5天内,重複以糾正其姿勢,直到顔色固定。
第二步,使用全景深像素收集技術,是獲得他們的"人像",每次拍攝在總共13天内經過數百個快門。
拍攝《夜聽蟲》的方法是"全景深微觀攝影",是上海世博博物館創新工作室用于微型館藏數字圖像收藏的一種技術手段。該技術特别适用于微型和小型物體(收藏品,微型雕刻,昆蟲,琥珀等)的數字采集。
全景深度微攝影下的錯誤詳細地圖
相比于各種大型展覽,《夜聽昆蟲》可謂小而細膩,20多分鐘就足以看完。在展覽結束時的資訊牆上,有一張紙條可能對許多觀衆說 - "我喜歡蟲子"
晚上聽蟲子說話
地點:上海自然博物館B1專業展廳
展覽:10月18日至11月10日(周一休息)
("夜聽蟲子"展覽來源: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創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