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為6個章節,6個主題:
- 人工智能現狀
- 人工智能發展曆程
- 人工智能對人類有威脅嗎
- 人工智能目前的典型應用場景
- 人工智能帶來的創新創業機遇
-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與個人發展
用第一章中提到的Primsa軟體,給自家狗拍照後用生成不同風格的畫作
素描
油畫
精彩看點
什麼是人工智能
第一章最後提到了人工智能的5種定義:
- AI就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計算機程式
- AI就是與人類思考方式相似的計算機程式
- AI就是與人類行為相似的計算機程式
- AI就是會學習的計算機程式
- AI就是根據對環境的感覺,做出合理的行動,并獲得最大收益的計算機程式
其中,第二種定義被作者明确否決,因為目前人類自己對自己大腦的工作機理認知尚淺;第四種定義則反應了目前的AI技術趨勢——機器學習。我個人更喜歡最後一個定義:根據對環境的感覺,作出合理的行動,并獲得最大收益,這個定義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當然,合理的行動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内。
不同的角度看AI會得到不同的定義,不同的定義會導緻不同的研究方向。在《純粹經濟學》的序言中提到,不同的經濟理論造就不同的經濟制度,進而造就不同的經濟社會後果。是以,在生活、工作中,一個好的引導理論是十分必要的。這裡順道給大家安利一篇文章——如何用一種思維,解決人生99%的困惑,文章中提到了定義式思維。定義的過程,本質上是在回答一個事物是什麼,不是什麼的過程,是建立事物的邊界,鎖定事物本質特征的過程。多數事情搞不定是因為人對事情的定義不清晰導緻的。
人工智能簡史
本章對人工智能的曆史作了簡單梳理,用書中的一張圖檔概括就是:
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認識可謂一波三折,先是被AI技術在某些領域的驚豔表現震撼到,進而對AI抱有很高的心理預期,然後認識到其局限性,導緻巨大的心理落差。這有點兒像《三體Ⅱ:黑暗森林》中,在三體入侵艦隊毀滅人類太空艦隊後,羅輯的待遇。主角羅輯先是被寄予拯救人類的厚望而被擡上神壇,但并未能給到群眾一個符合預期的計劃而又慘遭唾棄。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高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
但,本書作者看好第三次也就是目前我們正在經曆的AI熱潮,一句話概括原因就是,本次AI熱潮有商業需求推動且AI被用于解決具體場景中的實際問題(如:自動駕駛,語音識别等)。在本章末,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話對深度學習和大資料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做了詳盡的闡述,正是深度學習與大資料攜手早就了第三次AI熱潮,讀後受益匪淺。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人類嗎
先科普三個概念:
-
弱人工智能
也稱限制領域人工智能或應用型人工智能,指的是專注于且隻能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人工智能,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所處的階段。
-
強人工智能
又稱通用型人工智能或完全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勝任人類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
-
超人工智能
計算機程式通過不斷發展,可以比世界上最聰明、最有天賦的人類還聰明,那麼,由此産生的人工智能系統就可以被稱為超人工智能。
第三章通過兩篇文章——蒂姆·厄班的一個故意不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和AI隻是人類的工具:專訪傑瑞·卡普蘭來引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 AI快要毀滅人類了
- 人類離威脅還相當遙遠
書中提到第一種觀點的持有者霍金和埃隆·馬斯克公開發表了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擔憂,同時贊揚二位不是悲觀的擔憂,而是積極行動來預防人工智能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威脅。
我不認同蒂姆在人工智能發展上的觀點,但我認可他的兩句話:
- 指數級增長的開端可能像蝸牛漫步,但是後期會跑得非常快
- 軟體的發展可能看起來很緩慢,但是一次頓悟,就能永遠改變進步的速度
作者自己則持第二種态度,現在還遠沒到必須分散精力去擔心未來,或為可能的機器威脅做準備的地步。第一種觀點建立在技術人類科技總是以加速度形式躍進的基礎上。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推導,會得出:
一個人工智能系統花了幾十年時間達到了人類腦殘智障的水準,而當這個節點發生的時候,電腦對于世界的感覺大概和一個4歲小孩一般;而在這個節點後一小時,電腦立馬推導出了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實體學理論;而在這之後一個半小時,這個強人工智能變成了超人工智能,智能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
而作者則認為,特定技術如人工智能,在一段時間的加速發展後,會遇到某些難以逾越的技術瓶頸。從技術角度來說,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之間的鴻溝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由于基礎科學(如實體學和生物學)尚缺乏對人類智慧和意識的精确描述,從弱人工智能發展到強人工智能,期間有很大機率存在短期内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
我們所面對的,隻不過是一些列工程設計上的問題。我們必須確定我們設計制造的産品和服務符合我們的願望和預期。你知道,這件事與橋梁工程師們使用一整套品質保障方案來確定他們建造的橋梁不會坍塌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有許多工程學上的原則,來指導我們測試一個系統,什麼樣的系統是合格的,什麼樣的系統是足夠安全的,等等。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技術,因為人工智能十分強大,具有潛在的危險性。但這并不是因為智能機器會像人類一樣思考,隻是因為它們十分強大,我們必須小心使用它們。
華盛頓計算機科學家奧倫 伊茲奧尼則表示:
“今天的人工智能發展,距離人們可能或應該擔憂機器統治世界的成都,還非常遙遠......如果我們讨論的是一千年後或更遙遠的未來,AI是否有可能給人來帶來厄運?絕對是可能的,但我不認為這種長期的讨論應該分散我們關注真實問題的注意力。”
今天的人工智能在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是以然、常識、審美、情感、自我意識七個領域還很“稚嫩”。但若,人工智能擁有了自我意識或情感後會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屆時AI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電影黑客帝國就是講述人類反抗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的暴政的故事;電影人工智能則講述了具有情感的機器人融入人類家庭的故事。
應該說,可預見的未來AI對于人類的威脅主要在于失業問題。在第四章及第六章中,均對于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做了相關的論述。
五秒鐘準則
在判斷一項工作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問題上,作者李開複提出五秒鐘準則:
一項本來有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内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按照這個标準,交易員,司機等職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作者也明确表示,五秒鐘準則隻是個經驗法則,如,護理工作,很少有複雜的決策過程,但它很難被機器取代,因為這項工作需要較多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收銀、銀行櫃台這些也需與顧客交流的工作卻有被替代的趨勢,我覺着在判斷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替代某項工作時,還應結合替代的經濟成本這個次元加以考慮。
作者認為,将來大部分工作隻是工作内容發生轉換而非消失。在未來10年裡,至少有一半的人需要關系自己的工作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需要在未來的人機寫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漫漫千年人類文明史,因科技進步而造成的社會格局、經濟結構的調整、變革、陣痛乃至暫時的倒退都屢見不鮮。但,從全局視角看,曆史上還沒有哪次科技革命成為人類災難而不是福音。
書中第四章最後,還對AI可能對人類社會産生的影響與變革做了簡要論述。
AI時代的教育與個人發展
本書最後,對于AI時代教育體系應該做怎樣的變革和個人的發展問題做了論述。怎樣學比學什麼重要,作者還推薦了幾種學習方法,如:
- 主動挑戰極限
- 向機器學習
- 啟發式教育
- 學習要追随興趣
- ......
個人感覺這些有點兒形而上,說到學習方法,我正在看一本書——《如何高效學習》,該書提到了整體性學習,由于目前尚未完成該書的閱讀,更為能實踐書中的學習方法,是以不做過多的介紹。若有興趣,大家可以自行翻閱。
若AI可以勝任絕大多數人類工作,那麼人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答案是,不要停止思考。黑客帝國裡面,第一代在設計第一代母體時,模拟出的人類生存環境是一個極樂園,結果培養皿中的人類因為大腦無需對周圍環境進行分析,進而做出對最優選擇而導緻大量死亡。大腦一旦停止思考,人也就失去了為人的意義。
結語
本書有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複和王詠剛合著,李開複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多年,頗有造詣;王詠剛則是IT行業的大牛。全書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專業水準,通篇沒有晦澀的專業術語和枯燥的數學公式,是科普人工智能的優秀讀物,值得一讀。
推薦閱讀
一個故意不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
AI隻是人類的工具:專訪傑瑞·卡普蘭
10個機器學習的JavaScript示例
如何用一種思維,解決人生99%的困惑
書籍推薦
《人工智能》
《大資料時代》
影視推薦
《黑客帝國》三部曲
《異次元駭客》
《機器人總動員》
文章較長,文筆較爛,能讀到最後哥們對你表示佩服和同情,:) 。
版權聲明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雪飛鴻所有。 轉載必須保留文章的完整性,且在頁面明顯位置處标明原文連結。
如有問題, 請發送郵件和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