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湖北菜,你覺得應該叫“鄂菜”還是“楚菜”?有人說:應該叫“鄂菜”,因為湖北簡稱“鄂”;有人說:應該叫“楚菜”,因為楚文化是荊楚大地的根。
其實在2018年8月,湖北省政府辦公廳釋出《關于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檔案明确提出,将湖北菜簡稱統一規範為“楚菜”,徹底終結了長期以來的“鄂菜”“楚菜”之争。

楚菜,雖流行度不如川菜、湘菜,但卻香鮮特立,極盡荊楚風韻。雖然湖北菜味道沒得說,但有點像深巷裡的美酒,知道的人并不多,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是不太響。
對于楚菜的定義和特色,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楚菜,湖北風味,以水産為本,魚馔為主,汁濃芡亮,香鮮微辣,注重本色,菜式豐富,筵席衆多,擅長蒸、煨、炸、燒、炒等烹調方法,具有滾、爛、鮮、醇、香、嫩、足七美。
楚菜,原稱鄂菜,亦稱湖北菜。古稱荊菜,起源于江漢平原,這從屈原在《楚辭》的“招魂”、“大招”兩篇中,記載楚宮佳宴中有20多個楚地名食——為國内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宮廷筵席菜單以及随州曾侯乙墓中曾出土的一百多件春秋戰國時期飲食器具,可知鄂菜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時稱“楚菜”),經漢魏唐宋漸進發展,成熟于明清時期。
武漢2020年12月3日,第三屆楚菜美食博覽會在武漢舉行,當天的楚菜産業發展大會上,湖北首批21項《楚菜标準》正式釋出。
《楚菜标準》的21道楚菜為:清蒸武昌魚、荊沙甲魚、潛江油焖小龍蝦、沔陽三蒸、鐘祥蟠龍菜、黃州東坡肉、紅燒鮰魚、排骨藕湯、臘肉炒菜薹、油焖小香菇、簰洲灣魚圓、洪湖鴨焖蓮藕、黃焖圓子、香煎翹嘴鲌、白花菜扣肉、雞茸筆架魚肚、紅燒魚橋、羅田闆栗燒仔雞、襄陽纏蹄、瓦罐雞湯、恩施炕洋芋
2013年10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武漢市文化廳頒發,豔陽天武昌魚制作技藝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2018年01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武漢市文化局頒發,武漢黃焖元子制作技藝武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1年06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武漢市文化廳頒發,豔陽天鮰魚制作技藝被評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弘揚楚菜文化,記住家鄉的味道就在豔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