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粉絲給我看了一條奇怪的魚,長得瘦瘦的,白色的,有點透明,叫我猜是什麼樣的魚?我絞腦筋也沒想出來,泥體太厚了不一樣,顔色不亮,想去,想想銀魚,因為之前吃了巢湖銀魚。經過盲目的猜測,我沒想到會得到一點點優勢。釣魚朋友說了實話後,原來是鴨綠江上一種獨特的魚,學來叫鴨綠江銀魚,他們叫它面條魚,現在釣魚的數量越來越少。

前段時間,一部宏偉的電視劇,就是橫跨鴨綠江,面對美帝國主義上司的西方列強,我們的志願軍不屈不撓,用鐵骨保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安全。看完後,結合釣魚朋友提供的資訊,開始研究鴨綠江銀魚。
<h1級"pgc-h-箭右">1,面條魚的衰落</h1>
鴨綠江最初是中國的一條河流,現在是中國和北韓之間的邊界河流,其河口目前由雙方共享。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白山南麓,在舊建川溝上遊,幹流流經吉林省和遼甯省,流入黃海北部,靠近東港市、丹東市、遼甯省,黃海北部為南韓灣。鴨綠江全長795公裡,面積61.9萬平方公裡,年徑流327.6億立方米,有渾江、府川、秃鹫河等多條支流。
鴨綠江魚類資源十分豐富,自然分布的魚類總數超過100種,其中河鲱魚、河鲈、梭魚等10個19個分支58個屬,其中,外來種為河鲈魚、梭魚等已形成種群。獨特的魚類有鴨綠江面條魚、鴨綠江蛞蝓、中型蛞蝓、斑點鳍、皮條、小背鳍、石川哲羅鲑魚、鴨綠河鲱魚、小頭虎8種。
而本文的重點就是說,鴨綠江銀魚,俗稱面條魚、面條魚、冰魚、玻璃魚等。它是一種淡水魚,發現于東亞的鹹水和淡水中,富含遼甯省丹東市鴨綠江口,上遊産卵。它是一種在江海之間遊動的魚類,也是過去丹東獨有的洄遊魚類。身體晶瑩剔透,生長速度慢,體長纖細,頭平,嘴大,牙齒大而鋒利,無骨皮,無鱗片或鱗片細小,成魚10~20厘米,屬于掠食性魚類。
丹東面條魚曾經在鴨綠江裡很豐富,據說在舊社會人沒有食物吃,河邊的漁民把這種魚,煮在鍋裡當飯,因為這條魚是銀白色細長的條狀,煮得像一鍋面條,是以叫面條魚。
當然,銀魚有很多亞種,鴨綠江銀魚隻是一個分支,它的兄弟姐妹有:太湖銀魚、洞庭湖銀魚、鄱陽湖銀魚、巢湖銀魚、遼甯銀魚。遼甯銀魚有大銀魚、尖銀魚、長鳍銀魚、喬氏短吻銀魚等多種,鴨綠河銀魚是遼甯銀魚洄遊型之一。它們以太湖銀魚為代表,早在明朝和松江鲭魚、黃河鯉魚、長江鲭魚,又稱中國四大名魚。
鴨綠江面條魚煮得新鮮異常,香氣溢流,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是丹東特産。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鴨綠江面條魚每年産量高達600噸,曾經被當地人稱為"最不值錢的物種"。因為其美味是以漁民非常多,再加上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現在這種魚正處于滅絕的邊緣,整個鴨綠江銀魚的年産量隻有3~5噸。
當然,價格會迅速上漲,而那些市場上的面條魚大多是從陸地覆寫的魚場進口的,又稱大銀魚,不是鴨綠江面條魚的原始品種,多為養殖。真正的鴨綠江面條魚都是單程銷售,那麼小魚高達15-20元/條,稀缺性可想而知!如果它不受保護,它隻能在博物館中找到。
< h1級"pgc-h-right-arrow">2,</h1>鴨綠江面條魚消失的原因
據網友介紹,他們這邊現在隻有過年帶宴才能吃到,鴨綠江也很少有這種魚的痕迹,漁民們都冒着風險去北韓方面捕撈,價格超過一百元一斤也很難買到。
其實,鴨綠江面條魚的消失并非沒有原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我國的銀魚資源相對豐富,是我國北部沿海和下遊水系的主要捕撈對象之一,而現在我國天然銀魚資源的下降非常嚴重。如鴨綠江口及其沿岸,1952年銀魚産量達到2500噸,現在隻有零星産量,年波動很大。
産卵場破壞:産卵場的破壞是面條魚資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面條魚的高生育率是重要的生存競争對策,任何影響其繁殖成功率的因素都會對其種群産生深遠的影響。湖泊建設和生境沼澤等産卵場的破壞直接導緻産卵規模、受精卵孵化率和魚類成活率的降低,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繁殖成功率。
水污染:面條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魚類種群急劇下降或從受污染的水體中消失。工業污水的排放,對鴨綠江、遼河河口的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導緻銀魚資源急劇下降。
水利設施的影響:鴨綠江幹流年徑流327.6億立方米,支流多,水利能源豐富,發展相對較早,1937年建設了富水水電站,1959年建設了雲峰水電站,1982年建設了太平灣水電站,1978年建造了虎哨水電站等等。人工建築,如防洪堤和儲藏門,阻擋了小群面條魚之間的交流和遷徙,對物種的生存構成直接威脅。
減糧:20世紀70年代以後,我國四人魚開始大面積人工養殖,特别是蛞蝓,它們的主食浮遊生物,是面條魚的主要食品競争對手。是以,鲱魚的高密度增加了面條魚的競争壓力,影響了面條魚資源的供應,不吃就餓死。
過度捕撈:銀魚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因為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豐富的營養。随着漁船的迅速增加,各種新型漁具被廣泛使用,在面條魚的産卵期,在短時間内進行高強度捕撈,使面條魚的産卵親戚急劇減少,并造成種群的急劇波動。
< h1級"pgc-h-arrow-right">3,面條魚的未來</h1>
因為銀魚的種類很多,是以叫面條魚也相當多,有些地方一般可以叫面條魚。但真正的面條魚體型較大,頭部鋒利,背鳍和臀鳍排列。近年來,鴨綠江出品的大型銀魚的人工品種,這種魚和面條魚非常相似,但仔細觀察存在差異,面條魚細長,而大銀魚體短而粗。是以保護鴨綠江面條魚勢在必行。
早在2017年,丹東水産發展服務中心就已經在綠河中下遊水域對銀魚資源進行了調查、人工養殖、苗種養殖、越冬和網箱養殖技術研究,近年來也在積極進行人工放行。同時,加強對現有天然銀魚生産的管理,合理規劃捕撈時間,采取緊急措施,開展對等的魚類産卵期和幼魚捕撈期,以減緩天然面條魚資源的下降。保護面條魚的自然增殖,同時積極配合退湖政策,恢複江湖交往關系,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面條魚的多樣性奠定基礎。
有興趣的垂釣者也可以嘗試捕捉面條魚,但真正的面條魚估計沒有機會抓住它們,因為它們可能都在北韓上空的水域,盡管一些水質足夠好,可以看到它們。但釣到那種大銀魚還是有可能的,線組選擇小鈎細線,采用台灣釣魚法釣魚漂浮,飛鉛釣水層,餌料用紅蟲或小個體蛞蝓,餌語會用氣味。因為面條魚屬于魚群,是以容易形成抓食物的現象,打頻和抓撓是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