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太平洋海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導緻海洋ph值不斷減小,海水酸化速度越來越快。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了太平洋吃貨們當頭一棒,太平洋西北岸最美味最可口最受歡迎最有價值的甲殼蟹類,太平洋黃金蟹(dungeness crab)的蟹殼正在遭受溶解破壞,螃蟹的感受器官也受到了損害。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南加州沿海水研究項目,由進階科學家尼娜·貝德納塞克上司,共有13名科學家參與。
黃金蟹學名首長黃道蟹,又名珍寶蟹,大部分重860克到1.4公斤,商業捕撈的時候要求隻撈16厘米以上的雄蟹,雌蟹需立刻釋放回海裡,以保證黃金蟹的繁殖。有的地方專喜吃蟹黃,真的應該好好檢討一下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黃金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帶有淡淡堅果香味,身體部位肉質滑嫩,腳肉較為紮實,主要原因是黃金蟹可以不同方向的移動,而且必要時可以相當快速。可煎、 炸、蒸、煮,或與其他海鮮混合烹調。”
是不是已經垂涎欲滴,食指大動,胃腸咕噜了?然而黃金蟹可能已經遇到大麻煩了!
從2016年起,尼娜和研究人員們就開始跟蹤太平洋西海岸的黃金蟹幼體,發現海洋酸化給它們的生存帶來了難以預料的危機。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儀,元素映射和x射線衍射等不同方法的組合,科學家們重點研究了氧化還原反應對甲殼類動物幼體内外殼溶解的影響。結果發現,黃金蟹幼體的外殼在孵化的時候就開始溶解了,酸性海水也破壞了螃蟹參與感覺和行為反應的重要機械感受器——細長的剛毛結構。
這可大為不妙,因為外殼的溶解可能削弱螃蟹抵抗捕食者和調節水中浮力的能力,導緻它們發育遲緩,影響成長速度;而剛毛結構的破壞,會導緻它們爬行更慢,難以找到食物。
科學家們還發現,不僅是螃蟹,海洋酸化也對其它海洋生物造成了影響。依賴碳酸根離子的甲殼類動物和珊瑚首當其沖,形成堅固貝殼和珊瑚礁變得更加困難;海洋酸化也改變了海岸附近的環境,更多養分被釋放到海洋裡,造成藻類過度增殖,提高海洋的溫度和鹽度。
科學家們也發現,海洋酸化對蟹類幼蟲的溶解是緩慢發生的,其影響需要長時間才會顯現,很可能要到本世紀末才會出現,然而那時可能就為時已晚了。根據2017年的另一項研究,基于太平洋黃金蟹食物來源的預期下降,以及海洋酸度上升的情況,認為到2063年,太平洋西海岸黃金蟹的數量可能會下降約30%。
甲殼類動物,不管是螃蟹,還是牡蛎等,在整個海洋食物鍊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數量大幅度下降,對海洋食物鍊,包括我們的海鮮供應無疑是災難性的。而noaa給出的解決方案隻有兩個,要麼控制我們的碳排放,減少進入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要麼加強對海洋動物們的教育,要求它們忍辱負重,共度時艱,盡快适應越來越酸化的海洋環境,茁壯成長,保持食物鍊的穩定。
第二種辦法看起來似乎不怎麼行得通,是以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這項研究發表在1月22日《整體環境科學》雜志上。
徐德文科學頻道公衆号:xudewen028,傳播最新、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