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作者:我的金色麥田

這本《我的朋友有點兒吵》的作者是尼古拉斯•約翰•弗裡思,他酷愛旅行,也喜歡把他遊曆地的風土人情畫入繪本。是以,看他的作品,不僅能讀到有趣的故事,往往還能領略到異鄉風情。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這個繪本就把我們“帶進”了秘魯的熱帶雨林,在這裡,我們能看到當地的很多動物和植物。

對于喜歡動物的孩子而言,那些不太常見又形态可愛的絨毛猴、美洲虎、樹蛙、平臉果蝠等動物的吸引力可能并不亞于故事本身。

在我和女兒一起讀這個繪本時,我女兒就常常被這些動物吸引。

甚至在翻到最後一頁後,她又饒有興趣地一頁一頁地往回翻,像尋寶一樣“搜尋”那些可愛的動物。

繪本所述的故事就發生在兩個萌萌的動物——安第斯大熊和秘魯蜂鳥——之間。

大熊對喋喋不休的蜂鳥朋友越來越煩,大發雷霆之後毅然離開;不過,這沒有讓大熊更快樂,他感受到了孤獨,開始懷念朋友、懷念友誼;最後,學會體諒彼此的大熊和蜂鳥又恢複了友誼。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故事很簡單,很美好,也很有教育意義,似乎是想向小讀者們傳遞珍惜友誼、體諒朋友之類的“正能量”。

至少,我在剛陪女兒看完繪本時,就是這麼想的。

基于這種想法,看完繪本,我就不失時機地向女兒灌了幾碗“心靈雞湯”。

效果,很不錯。

女兒似乎心悅誠服,不但沒有反駁我一句,還連連稱是。

一方面,這說明,繪本故事已“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到了我女兒;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我“灌雞湯”的手法不錯,不疾不徐,讓“喝者”甚是享受。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女兒良好的回報讓我有點自鳴得意,得意之下,自然想擴大“戰果”。

于是,我問女兒:“我們兩個是不是就有點像大熊和蜂鳥?”

“像!”女兒堅定地點點頭。

對這個回答,我沒有一點不意外。我與女兒關系很好,常常像朋友一樣。

“誰更像蜂鳥呢?”我又問。

“你!”女兒回答得斬釘截鐵。

女兒的回答讓我猝不及防,我們開始“争吵”。

“怎麼可能?!”

我羅列了她更像蜂鳥的事實:

喜歡追着我問這問那;

共用沙發時常常抗議我多占了空間;

……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女兒也不甘示弱地說出了我更像蜂鳥的理由:

每天早晨都喊她起床;

老是提醒她做作業、刷牙;

“争吵”算不上激烈,甚至還有點甜蜜的味道,但也夾雜着明顯的互不相讓。

在這種“争吵”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和女兒,都不喜歡聽别人唠唠叨叨!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想了想我所認識和接觸過的人。我又發現,幾乎沒有人喜歡别人在自己面前唠唠叨叨,盡管有人懷念一些親人的唠叨。

但那些懷念也都是在遠離愛唠叨的親人之後,而在唠叨的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厭煩。至少,在我熟知的人中沒有一個喜歡聽唠叨的。

想到這兒,我似乎明白作者為什麼“讓”大熊而不是蜂鳥負氣出走了。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因為,唠唠叨叨的蜂鳥更惹人厭!

中國有“三思而後行”“吉人之辭寡”的古訓,國外有“沉默是金”的說法,都有勸人少廢話、别唠叨的意味。

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能證明,即便聽者确信唠叨者的善意,依然會為耳邊不斷重複的唠叨而心生厭惡。

是以,故事裡大熊決意切斷與蜂鳥的朋友關系,不全是因為大熊不體諒朋友、不珍惜友誼,蜂鳥唠唠叨叨得讓人生厭也是重要原因。

故事之外的現實世界裡,朋友之間的破裂有時也與此相似。隻是,現實往往沒有故事那樣美好的結局。

現實世界中的“大熊”與“蜂鳥”之間的友誼一旦破裂,通常就再難修複。

現實中的“蜂鳥”,在朋友離去後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隻覺得是朋友太無情,因而懷恨在心,他幾乎不可能像故事裡的蜂鳥那樣悄悄地追随昔日的朋友。

而現實中的“大熊”,他可能會在某些特殊時候懷念一下曾經的友誼或感情。但通常也僅僅隻是懷念一下而已,幾乎沒有哪個擺脫了唠叨的人願意再回到過去。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少些唠叨,做個不讓人那麼讨厭的人。

我覺得,這也是作者試圖向讀者們傳遞的道理。

繪本故事裡,蜂鳥意識到了自己多嘴的毛病。他向大熊保證會盡量保持安靜,而且也确實在努力地改變。

盡管故事裡的蜂鳥在事實上沒有變得很安靜,不過,他的朋友大熊看到了他為經營友誼所做的努力,作為朋友的大熊也願意為之努力。

故事裡的大熊和蜂鳥都不完美,大熊有些小氣刻薄,而蜂鳥有點任性多嘴。

不過,他們都能體諒對方,也都在努力經營友誼,是以,他們之間的友誼仍可繼續。

現實世界裡,人們之間的種種親密關系,如朋友關系、婚姻關系等,其經營道理與此類似。

和諧的親密關系并不需要彼此完美,但需要互相體諒、共同努力。

當然,現實世界裡的人際關系遠比繪本故事的複雜,因為真實的人更難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比如,唠叨多嘴的人幾乎從來不會意識到、更不願意承認自己唠叨。

比如,我和女兒,都覺得對方才是那隻唠叨多嘴的“蜂鳥”。

因為思考消耗了我部分的腦力,我與女兒“争吵”的語速變緩了不少、語調也低了很多。女兒漸漸占據了上風,而我漸漸失去了繼續争吵的興緻。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感覺自己在與爸爸“争吵”中大獲全勝的女兒,心情似乎大好,還很“大度”地安撫我這個落敗者:

“雖然你像蜂鳥那樣,有點啰嗦,不過,我還是很愛你了。”

這時候,我才想起我剛才挑起這個話題的本意。我本來是想告訴女兒:你有時唠唠叨叨的就像那隻蜂鳥,有時讓我很煩,但若我幾天沒看到你,也會像大熊思念蜂鳥一樣思念你。

我不想破壞女兒勝利後的喜悅,不過,還是“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本意告訴了女兒。

女兒這次沒有反駁我,勝利後的喜悅似乎也沒是以而減少絲毫。

我突然又想把剛剛想到的“做人不要太唠叨”的道理講給女兒聽,不過轉念一想,決定還是暫時算了。

人世間,你可能遇不到那隻大熊,是以,别做一隻吵吵鬧鬧的蜂鳥

我實在沒有信心能以不唠叨的方式把這個道理講清楚,既然這樣,我還是自己先努力變得“不唠叨”吧。

當然,我會記住從《我的朋友有點兒吵》這本書裡學到的這些道理,尤其是“做人不要太唠叨”這條。

我想我也會努力想想怎樣才能把這一條以不唠叨的方式講清楚,等我想到了,或許我也會告訴我的女兒。

您有“不唠叨地講道理”的好辦法嗎?

我的金色麥田 歡迎您常來,感謝您的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