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标準項目文檔

原文:http://www.cnblogs.com/little-li/archive/2011/06/30/2094230.html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應該按要求編寫好十三種文檔,文檔編制要求具有針對性、精确性、清晰性、完整性、靈活性、可追溯性。

  ◇ 可行性分析報告:說明該軟體開發項目的實作在技術上、經濟上和社會因素上的可行性,評述為了合理地達到開發目标可供選擇的各種可能實施方案,說明并論證所標明實施方案的理由。

  ◇ 項目開發計劃:為軟體項目實施方案制訂出具體計劃,應該包括各部分工作的負責人員、開發的進度、開發經費的預算、所需的硬體及軟體資源等。

  ◇ 軟體需求說明書(軟體規格說明書):對所開發軟體的功能、性能、使用者界面及運作環境等作出詳細的說明。它是在使用者與開發人員雙方對軟體需求取得共同了解并達成協定的條件下編寫的,也是實施開發工作的基礎。該說明書應給出資料邏輯和資料采集的各項要求,為生成和維護系統資料檔案做好準備。 

  ◇ 概要設計說明書:該說明書是概要實際階段的工作成果,它應說明功能配置設定、子產品劃分、程式的總體結構、輸入輸出以及接口設計、運作設計、資料結構設計和出錯處理設計等,為詳細設計提供基礎。

  ◇ 詳細設計說明書:着重描述每一子產品是怎樣實作的,包括實作算法、邏輯流程等。

  ◇ 使用者操作手冊:本手冊較長的描述軟體的功能、性能和使用者界面,使使用者對如何使用該軟體得到具體的了解,為操作人員提供該軟體各種運作情況的有關知識,特别是操作方法的具體細節。

  ◇ 測試計劃:為做好內建測試和驗收測試,需為如何組織測試制訂實施計劃。計劃應包括測試的内容、進度、條件、人員、測試用例的選取原則、測試結果允許的偏差範圍等。

  ◇ 測試分析報告:測試工作完成以後,應送出測試計劃執行情況的說明,對測試結果加以分析,并提出測試的結論意見。

  ◇ 開發進度月報:該月報系軟體人員按月向管理部門送出的項目進展情況報告,報告應包括進度計劃與實際執行情況的比較、階段成果、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以及下個月的打算等。

  ◇ 項目開發總結報告:軟體項目開發完成以後,應與項目實施計劃對照,總結實際執行的情況,如進度、成果、資源利用、成本和投入的人力,此外,還需對開發工作做出評價,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 軟體維護手冊:主要包括軟體系統說明、程式子產品說明、操作環境、支援軟體的說明、維護過程的說明,便于軟體的維護。

  ◇ 軟體問題報告:指出軟體問題的登記情況,如日期、發現人、狀态、問題所屬子產品等,為軟體修改提供準備文檔。

  ◇ 軟體修改報告:軟體産品投入運作以後,發現了需對其進行修正、更改等問題,應将存在的問題、修改的考慮以及修改的影響作出詳細的描述,送出審批。

可行性分析報告

1 引言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目的,提出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應包括 

  ● 所建議開發軟體的名稱 

  ● 項目的任務提出者、開發者、使用者及實作軟體的機關 

  ● 項目與其他軟體或其他系統的關系。 

1.3 定義:列出文檔中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原文。 

1.4 參考資料: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可包括 

  ● 項目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上級機關的批文 

  ● 與項目有關的已發表的資料 

  ● 文檔中所引用的資料,所采用的軟體标準或規範 

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 要求:列出并說明建議開發軟體的的基本要求,如 

  ● 功能 

  ● 性能 

  ● 輸入/輸出 

  ● 基本的資料流程和處理流程 

  ● 安全與保密要求 

  ● 與軟體相關的其他系統 

  ● 完成日期 

2.2 目标:可包括 

  ● 人力與裝置費用的節省 

  ● 處理速度的提高 

  ● 控制精度或生産力的提高 

  ● 管理資訊服務的改進 

  ● 決策系統的改進 

  ● 人員工作效率的提高 

2.3 條件、假定和限制:可包括 

  ● 建議開發軟體運作的最短壽命 

  ● 進行顯然方案選擇比較的期限 

  ● 經費來源和使用限制 

  ● 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 硬體、軟體、運作環境和開發環境的條件和限制 

  ● 可利用的資訊和資源 

  ● 建議開發軟體投入使用的最遲時間 

2.4 可行性研究方法 

2.5 決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3 對現有系統的分析 

3.1 處理流程和資料流程 

3.2 工作負荷 

3.3 費用支出:如人力、裝置、空間、支援性服務、材料等項開支 

3.4 人員:列出所需人員的專業技術類别和數量 

3.5 裝置 

3.6 局限性:說明現有系統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什麼需要開發新的系統 

4 所建議技術可行性分析 

4.1 對系統的簡要描述 

4.2 與現有系統比較的優越性 

4.3 處理流程和資料流程 

4.4 采用建議系統可能帶來的影響 

  ● 對裝置的影響 

  ● 對現有軟體的影響 

  ● 對使用者的影響 

  ● 對系統運作的影響 

  ● 對開發環境的影響 

  ● 對經費支出的影響 

4.5 技術可行性評價:包括 

  ● 在限制條件下,功能目的是否達到 

  ● 利用現有技術,功能目的是否達到 

  ● 對開發人員數量和品質的要求,并說明能否滿足 

  ● 在規定的期限内,開發能否完成 

5 所建議系統經濟可行性分析 

5.1 支出 

5.2 效益 

5.3 收益/投資比 

5.4 投資回收周期 

5.5 敏感性分析:指一些關鍵性因素,如: 

  ● 系統生存周期長短 

  ● 系統工作負荷量 

  ● 處理速度要求 

  ● 裝置和軟體配置變化對支出和效益的影響等的分析 

6 社會因素可行性分析 

6.1 法律因素:如 

  ● 合同責任 

  ● 侵犯專利權 

  ● 侵犯版權 

6.2 使用者使用可行性:如 

  ● 使用者機關的行政管理 

  ● 工作制度 

  ● 人員素質等能否滿足要求 

7 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案 

  逐個闡明其它可供選擇的方案,并重點說明未被推薦的理由。 

8 結論意見 

  ● 可着手組織開發 

  ● 需等待若幹條件具備後才能開發 

  ● 需對開發目标進行某些修改 

  ● 不能進行或不必進行 

  ● 其它

項目開發計劃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目的,提出讀者對象 

  ● 項目的委托機關、開發機關和主管部門; 

  ● 該軟體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系。 

1.3 定義:列出文檔中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原文 

1.4 參考資料:可包括: 

  ● 文檔所引用的資料、規範等 

  ● 列出這些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 

2 項目概述 

2.1 工作内容:簡要說明項目的各項主要工作,介紹所開發軟體的功能、性能等;若不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則應在本節給出較詳細的介紹; 

2.2 條件與限制: 闡明為完成項目應具備的條件、開發機關已具備的條件以及尚需創造的條件。必要時還應說明使用者及分合同承擔的工作、完成期限及其他條件與限制。 

2.3 産品 

2.3.1程式:列出應傳遞的程式名稱、使用的語言及存儲形式。 

2.3.2文檔:列出應傳遞的文檔。 

2.4 運作環境:應包括硬體環境、軟體環境。 

2.5 服務:闡明開發機關可向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如人員教育訓練、安裝、保修、維護和其他運作支援。 

2.6 驗收标準 

3 實施計劃 

3.1 任務分解:任務的劃分及各項任務的負責人。 

3.2 進度:按階段完成的項目,用圖表說明開始時間、完成時間。 

3.3 預算 

3.4 關鍵問題:說明可能影響項目的關鍵問題,如裝置條件、技術難點或其他風險因素,并說明對策。 

4 人員組織及分工 

5 傳遞期限 

6 專題計劃要點 

  如測試計劃、品質保證計劃、配置管理計劃、人員教育訓練計劃、系統安裝計劃等。

軟體需求說明書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需求說明書的目的,指明讀者對象。 

  ● 項目的委托機關、開心機關和主管部門; 

1.3 定義:列出文檔中所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願文。 

1.4 參考資料:可包括 

  ● 列出這些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 

2 任務概述 

2.1 目标 

2.2 運作環境 

2.3 條件與限制 

3 資料描述 

3.1 表态資料 

3.2 動态資料:包括輸入資料和輸出資料。 

3.3 資料庫描述:給出使用資料庫的名稱和類型。 

3.4 資料詞典 

3.5 資料采集 

4 功能需求 

4.1功能劃分 

4.2功能描述 

5 性能需求 

5.1 資料精确度 

5.2 時間特性:如響應時間、更新處理時間、資料轉換與傳輸時間、運作時間等。 

5.3 适應性:在操作方式、運作環境、與其他軟體的接口以及開發計劃等發生變化時,應具有的适應能力。 

6 運作需求 

6.1 使用者界面:如螢幕格式、報表格式、菜單格式、輸入輸出時間等。 

6.2 硬體接口 

6.3 軟體接口 

6.4 故障處理 

7 其他需求 

  如可使用性、安全保密、可維護性、可移植性等。

概要設計說明書

1.1 寫目的:闡明編寫概要設計說明書的目的,指明讀者對象。 

  ● 項目的委托機關、開發機關和主管部門 

1.3 定義:列出本文檔中所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願意。 

1.4 參考資料: 

  ●項目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上級機關的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測試計劃(初稿);使用者操作手冊 

  ● 文檔所引用的資料、采用的标準或規範。 

2.2 需求概述 

3 總體設計 

3.2 總體結構和子產品外部設計 

3.3 功能配置設定:表明各項功能與程式結構的關系。 

4 接口設計 

4.1 外部接口:包括使用者界面、軟體接口與硬體接口。 

4.2 内部接口:子產品之間的接口。 

5 資料結構設計 

6 邏輯結構設計 

  所有文檔的統一封面格式如下頁所示。 

7 實體結構設計 

8 資料結構與程式的關系 

9 運作設計 

9.1 運作子產品的組合 

9.2 運作控制 

9.3 運作時間 

10 出錯處理設計 

10.1 出錯輸出資訊 

10.2 出錯處理對策:如設定後備、性能降級、恢複及再啟動等。 

11 安全保密設計 

12 維護設計 

  說明為友善維護工作的設施,如維護子產品等。

詳細設計說明書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詳細設計說明書的目的,指明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應包括項目的來源和主管部門等。 

  ● 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 

  ●項目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上級機關的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測試計劃(初稿);使用者操作手冊 

  ● 文檔所引用的資料、軟體開發的标準或規範。 

2 總體設計 

2.1 需求概述 

2.2 軟體結構:如給出軟體系統的結構圖。 

3 程式描述 

3.1 逐個子產品給出以下說明: 

  ● 輸入項目 

  ● 輸出項目 

3.2 算法:子產品所選用的算法。 

3.3 程式邏輯:較長的描述子產品實作的算法,可采用:标準流程圖;pdl語言;n-s圖;判定表等描述算法的圖表。 

3.4 接口 

  ● 存儲配置設定 

  ● 限制條件 

3.5測試要點:給出測試子產品的主要測試要求。

使用者操作手冊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手冊的目的,指明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說明項目的來源、委托機關、開發機關及和主管部門。 

1.3 定義:列出手冊中使用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願意。 

  ● 項目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上級機關的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測試計劃 

  ● 文檔中所引用的其他資料、采用的軟體工程标準或軟體工程規範。 

2 軟體概述 

2.2 功能 

2.3 性能 

2.4 資料精确度:包括輸入、輸出及處理資料的精度。 

2.5 時間特性:如響應時間、處理時間、資料傳輸時間等。 

2.6 靈活性:在操作方式、運作環境需做某些變更時軟體的适應能力。 

3 運作環境 

3.1 硬體 

  ● 列出軟體系統運作時所需的硬體最小配置,如計算機型号、主存容量 

  ● 外存儲器、媒體、記錄格式、裝置型号及數量 

  ● 輸入、輸出裝置 

  ● 資料傳輸裝置及資料轉換裝置的型号及數量。 

3.2 支援軟體 

  ● 作業系統名稱及版本号 

  ● 語言編譯系統或彙編系統的名稱及版本号 

  ●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名稱及版本号 

  ● 其他必要的支援軟體 

4 使用說明 

4.1 安裝和初始化:給出程式的存儲形式、操作指令、回報資訊及其做含意、表明安裝完成的測試執行個體以及安裝所需的軟體工具等。 

4.2 輸入:給出輸入資料或參數的要求。 

  ● 資料背景:說明資料來源、存儲媒體、出現頻度、限制和品質管理等。 

  ● 資料格式:如長度、格式基準、标号、順序、分隔符、詞彙表、省略和重複、控制。 

  ● 輸入舉例。 

4.3 輸出:給出每項輸出資料的說明。 

  ● 資料背景:說明輸出資料的去向、使用頻度、存放媒體及品質管理等。 

  ● 資料格式:詳細闡明每一輸出資料的格式,如首部、主體和尾部的具體形式。 

  ● 舉例 

4.4 出錯和恢複:給出出錯資訊及其含意;使用者應采取的措施,如修改、恢複、再啟動。 

4.5 求助查詢:說明如何操作。 

5 運作說明 

5.1 運作表:列出每種可能的運作情況,說明其運作目的。 

5.2 運作步驟:按順序說明每和運作的步驟,應包括: 

5.3 運作控制 

5.4 操作資訊:運作目的、運作目的、操作要求、啟動方法、預計運作時間、操作指令格式及說明、其他事項; 

5.5輸入/輸出檔案:給出建立或更新檔案的有關資訊,如:檔案的名稱及編号;記錄媒體;存留的目錄;檔案的支配:說明确定保留檔案或廢棄檔案的準則,分發檔案的對象,戰勝硬體的優先級及保密控制等。 

5.6 啟動或恢複過程 

6 非正常過程 

  提供應急戒非正常操作的必要資訊及操作步驟,如出錯處理操作、向後備系統切換操作及維護人員須知的操作和注意事項。 

7 操作指令一覽表 

  按字母順序逐個列出全部操作指令的格式、功能及參數說明。 

8 程式檔案(或指令檔案)和資料檔案一覽表 

  按檔案名字母順序或按功能與子產品分類順序逐個列出檔案名稱、辨別符及說明。 

9 使用者操作舉例

測試計劃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測試計劃的目的并指明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說明項目的來源、委托機關及主管部門。 

1.3 定義:列出測試 計劃中所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原意。 

1.4參考資料: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可包括:項目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使用者操作手冊;本測試計劃中引用的其他資料、采用 

的軟體開發标準或規範。 

2.3 需求概述 

2.4 條件與限制 

3 計劃 

3.1 測試方案:說明測試方法和選取測試用例的原則。 

3.2 測試項目:列出組裝測試和确認測試中每一項測試的内容、名稱、目的和進度。 

3.3 測試準備 

3.4 測試機構及人員:測試機構名稱、負責人和職責。 

4 測試項目說明 

4.1 按順序逐個對測試項目做出說明 

4.1.1 測試項目名稱及測試内容 

4.1.2 測試用例 

4.1.3 輸入:輸入的資料和輸入指令。 

4.1.4 輸出:預期的輸出資料。 

4.2 步驟及操作 

4.3 允許偏差:給出實測結果與預期結果之間允許偏差的範圍。 

4.4 進度 

4.5 條件:給出項測試對資源的特殊要求,如裝置、軟體、人員等。 

4.6 測試資料:說明項測試所需的資料。 

5 評價 

5.1 範圍:說明所完成的各項測試說明問題的範圍及其局限性。 

5.2 準則:說明評論測試結果的準則。

測試分析報告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測試分析報告的目的并指明讀者對象。 

1.3定義:列出測試分析報告中所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原意。 

1.4參考資料: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可包括:項目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使用者操作手冊;測試計劃;測試分析報告所引用的其他資料、采用的軟體工程标準或工程規範。 

2 測試計劃招待情況 

2.1 機構和人員:給出測試機構名稱、負責人和參與測試人員名單。 

2.2 測試結果:按順序給出每一測試項目的:實測結果資料;與預期結果資料的偏差;該項測試表明的事實;該項測試發現的問題。 

3 軟體需求測試結論 

  按順序給出每一項需求測試的結論。包括:證明的軟體能力;局限性(即項需求未得到充分測試的情況及原因。 

4 評價 

4.1 軟體能力:經過測試所表明的軟體能力。 

4.2 缺陷和限制:說明測試所揭露的軟體缺陷和不足,以及可能給軟體運作帶來的影響。 

4.3 建議:提出為彌補上述缺陷的建議。 

4.4 測試結論:說明能否通過。

開發進度月報

1 報告時間及所處的開發階段 

2 工程進度 

2.1 本月内的主要活動 

2.2 實際進展與計劃比較 

3 所用工時 

  按不同層次人員分别計時。 

4 所用機時 

  按所用計算機機型分别計時。 

5 經費支出 

  分類列出本月經費支出項目,給出支出總額,并與計劃比較。 

6 工作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 

7 本月完成的成果 

8 下月的工作計劃 

9 特殊問題

項目開發總結報告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總結報告的目的并指明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說明項目的來源、委托機關、開發機關及主管部門。 

1.3 定義:列出報告中所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縮寫詞的原意。 

1.4參考資料: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可包括:項目的計劃任務書、合同或批文;項目開發計劃;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使用者操作手冊;測試計劃;測試分析報告;本報告引用的其他資料、采用的開發标準或開發規範。 

2 開發結果 

2.1 産品:可包括列出各部分的程式名稱、源程式行數(包括注釋行)或目标程式位元組數及程式總計數量、存儲形式;産品文檔名稱等。 

2.2 主要功能及性能 

2.3 所用工時:按人員的不同層次分别計時。 

2.4 所用機時:按所用計算機機型分别計時。 

2.5 進度:給出計劃進度與實際進度的對比。 

2.6 費用 

3 評價 

3.1 生産率評價:如平均每人每月生産的源程式行數、文檔的字數等。 

3.2 技術方案評價 

3.3 産品品質評價 

4 經驗與教訓

軟體維護手冊

1.1 編寫目的:闡明編寫手冊的目的并指明讀者對象。 

1.2 項目背景:說明項目的提出者、開發者、使用者和使用場所。 

1.4 參考資料:列出有關資料的作者、标題、編号、發表日期、出版機關或資料來源,及保密級别,可包括:使用者操作手冊;與本項目有關的其他文檔。 

2 系統說明 

2.1 系統用途:說明系統具備的功能,輸入和輸出。 

2.2 安全保密:說明系統安全保密方面的考慮。 

2.3 總體說明:說明系統的總體功能,對系統、子系統和作業做出綜合性的介紹,并用圖表的方式給出系統主要部分的内部關系。 

2.4 程式說明:說明系統中每一程式、分程式的細節和特性。 

2.4.1 程式1的說明 

  ● 功能:說明程式的功能。 

  ● 方法:說明實作方法。 

  ● 輸入:說明程式的輸入、媒體、運作資料記錄、運作開始時使用的輸入資料的類型和存放單元、與程式初始化有關的入口要求。 

  ● 處理:處理特點和目的,如:用圖表說明程式的運作的邏輯流程;程式主要轉移條件;對程式的限制條件;程式結束時的出口要求;與下一個程式的通信與聯結(運作、控制);由該程式産生并茶館處理程式段使用的輸出資料類型和存放單元;程式運作存儲量、類型及存儲位置等。 

  ● 輸出:程式的輸出。 

  ● 接口:本程式與本系統其他部分的接口。 

  ●表格:說明程式内部的各種表、項的細節和特性。對每張表的說明至少包括:表的辨別符;使用目的;使用此表的其他程式;邏輯劃分,如塊或部,不包括表項;表的基本結構;設計安排,包括表的控制資訊。表目結構細節、使用中的特有性質及各表項的辨別、位置、用途、類型、編碼表示。 

  ● 特有的運作性質:說明在使用者操作手冊中沒有提到的運作性質。 

2.4.2程式2的說明 

  與程式1的說明相同。以後的其他各程式的說明相同。 

3 操作環境 

3.1 裝置:逐項說明系統的裝置配置及其特性。 

3.2 支援軟體:列出系統使用的支援軟體,包括它們的名稱和版本号。 

3.3 資料庫:說明每個資料庫的性質和内容,包括安全考慮。 

3.3.1總體特征:如辨別符、使用這些資料庫的程式、靜态資料、動态資料;資料庫的存儲媒體;程式使用資料庫的限制。 

3.3.2結構及詳細說明 

  ● 說明該資料庫的結構,包括其中的記錄和項。 

  ● 說明記錄的組成,包括首部或控制段、記錄體。 

  ● 說明每個記錄結構的字段,包括:标記或标号、字段的字元長度和位數、該字段的允許值範圍。 

  ● 擴充:說明為記錄追加字段的規定。 

4 維護過程 

4.1 約定:列出該軟體系統設計中所使用全部規則和約定,包括:程式、分程式、記錄、字段和存儲區的辨別或标号助記符的使用規則;圖表的處理标準、卡片的連接配接順序、語句和記号中使用的縮寫、出現在圖表中的符号名;使用的軟體技術标準;标準化的資料元素及其特征。 

4.2 驗證過程:說明一個程式段修改後,對其進行驗證的要求和過程(包括測試程式和資料)及程式周期性驗證的過程。 

4.3 出錯及糾正方法:列出出錯狀态及其糾正方法。 

4.4 專門維護過程:說明文檔其他地方沒有提到的專門維護過程。如:維護該軟體系統的輸入輸出部分(如資料庫)的要求、過程和驗證方法;運作程式庫維護系統所必需的要求、過程和驗證方法;對閏年、世紀變更的所需要的臨時性修改等。 

4.5 專用維護程式:列出維護軟體系統使用的後備技術和專用程式(如檔案恢複程式、淘汰過時檔案的程式等)的目錄,并加以說明,内容包括:維護作業的輸入輸出要求;輸入的詳細過程及在硬裝置上建立、運作并完成維護作業的操作步驟。 

4.6 程式清單和流程圖:引用或提供附錄給出程式清單和流程圖。

軟體問題報告

1 登記号 

  由軟體配置管理部門為該報告規定一個唯一的、順序的編号。 

2 登記日期 

  軟體配置管理部門登記該報告的日期。 

3 問題發現日期 

  發現該問題的日期和時間。 

4 活動 

  在哪個階段發現的問題,分為單元測試、組裝測試、确認測試和運作維護。 

5 狀态 

  在軟體配置記錄中維護的動态訓示,狀态表示有:正在複查"軟體問題報告",以确定将采取什麼行動;"軟體問題報告"已由指定的人去進行處理;修改已完成,并經過測試,正準備交給主程式庫;主程式庫已經更新,主程式庫修改的重新測試沿未完成;做了重新測試,問題再現;做了重新測試,所做的修改無故障,"軟體問題報告"被關閉;留待以後關閉。 

6 報告人 

  填寫"軟體問題報告"人員的姓名、位址、電話。 

7 問題屬于什麼方面 

  區分是程式的問題,還是子產品的問題,或是資料庫的問題,檔案的問題。也可能是它們的某種組合。 

8 子產品/子系統 

  出現的子產品名。如果不知是哪個子產品,可标出子系統名,盡量給出細節。 

9 修訂版本号 

  出現問題的子產品版本。 

10 錄音帶 

  包含有問題的子產品的主程式庫的錄音帶的辨別符。 

11 資料庫 

  當發現問題時所使用資料庫的辨別符。 

12 檔案号 

  有錯誤的檔案的編号。 

13 測試用例 

  發現錯誤時所使用測試用例的辨別符。 

14 硬體 

  發現錯誤時所使用的計算機系統的辨別。 

15 問題描述/影響 

  問題症兆的較長的描述。如果可能,則寫明實際問題所在。也要給出該問題對将來測試、接口軟體和檔案等的影響。 

16 附注 

  記載補充資訊。

軟體修改報告

  由軟體配置管理部門為該報告規定的編号。 

  軟體配置管理部門登記"軟體修改報告"的日期。 

3 時間 

  準備好"軟體修改報告"的日期。 

4 報告人 

  填寫該報告的作者。 

5 子系統名 

  受修改影響的子系統名。 

6 子產品名 

  被修改的子產品名。 

7 "軟體問題報告"的編号 

  被"軟體修改報告"處理或部分處理的"軟體問題報告"的編号。如果某"軟體問題報告"的問題隻是部分被處理,則在編号後附以p,如1234p。 

8 修改 

  包括程式修改、檔案更新、資料庫修改或它們的組合。 

9 修改描述 

  修改的較長的描述。如果是檔案更新或資料庫修改,還要列出檔案更新通知或資料庫修改申請的辨別符。 

10 準許人 

  準許人簽字,正式準許進行修改。 

11 語句類型 

  程式修改中涉及到的語句類型,包括:輸入/輸出語句類、計算語句類、邏輯控制語句類、資料處理語句類(如資料傳送、存取語句類)。 

12 程式名 

  被修改的程式、檔案或資料庫的名字。 

13 老修訂版 

  目前的版本/修訂本辨別。 

14 新修訂版 

  修改後的版本/修訂本辨別。 

15 資料庫 

  如果申請資料庫修改,則給出資料庫的辨別符。 

16 資料庫修改報告 

  資料庫修改申請号。 

17 檔案 

  如果要求對檔案進行修改,則給出檔案的名字。 

18 檔案更新 

  檔案更新通知單的編号。 

19 修改是否已測試 

  指出已對修改做了哪些測試,如單元、子系統、組裝、确認和運作測試等,并注明測試成功與否。 

20 "軟體問題報告"是否給出問題的準确描述 

  回答'是'或'否'。 

21 問題注釋 

  準确地叙述要維護的問題。 

22 問題源 

  指明問題來自于哪裡,如軟體需求說明書、設計說明書、資料庫、源程式等。 

23 資源 

  完成修改所需資源的估計,即總的人時數和計算機時間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