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宋代詩人蘇轼曾經頭痛、鼻塞,後來一和尚帶來一包藥材,讓他煎湯服用,沒想到直通鼻竅,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氣,原來這藥材是中藥的止痛良藥“白芷”。
中藥 白芷
白芷,為傘形科當歸屬植物白芷和杭白芷的根。産于河南長葛、禹縣者習稱“禹白芷”,産于河北安國者習稱“祁白芷”,産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習稱 “杭白芷”和“川白芷”。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祛風止癢的功效。
【主治】
1、感冒、流行性感冒屬于風寒表證者;
2、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見有風寒表證、頭痛者;
3、頭痛、偏頭痛、牙周病等見有表證者;
4、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性肌萎縮症、滑膜炎及肌腱滑膜炎、其他無菌性骨壞死、痛風性關節炎等屬于風濕之邪阻滞經絡者;
5、急性輸卵管炎及卵巢炎、子宮發炎等屬于陽明經濕邪下注者;
6、接觸性皮膚炎及其他濕疹、癰及疖等見有表證者。
【使用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惡旋覆花。
2、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白芷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應用
白芷祛風、散寒、燥濕,升陽明之清氣,而充養上竅,可以消除鼻淵之病因,為治本之藥;又可通鼻竅,止疼痛,以改善鼻塞不通,濁涕不止,前額及眉眶痛之症狀,又屬治标之品。故為治鼻淵之要藥。
1、治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證,常與防風、羌活、川芎等祛風散寒止痛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2、治療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等症,屬外感風寒者,可單用,即都梁丸(《百一選方》);或與防風、細辛、川芎等祛風止痛藥同用,如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屬外感風熱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荊子等藥。治療風冷牙痛,可與細辛、全蠍、川芎等同用,如一撚金散(《禦藥院方》);治療風熱牙痛,可配伍石膏、荊芥穗等藥,如風熱散(《仙拈集》)。
3、治鼻淵,鼻塞不通,濁涕不止,前額疼痛,每與蒼耳子、辛夷等散風寒、通鼻竅藥同用,如蒼耳子散(《濟生方》)。
白芷止痛的常用驗方
● 牙痛
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醫用酒精中,加蓋密封10天左右,用幹棉球蘸藥液置疼痛處,即可止痛。
● 跟骨骨刺
先洗淨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組成)适量,醋調成稠膏狀,敷于患處,面積約1元硬币大小,外以傷濕止痛膏覆寫,3天換藥一次,一般1~2天腫痛即可減輕。
● 胃痛
用白芷、黃芪、白及、甘草各等份,研細末,每次6克,每日兩次,加蜂蜜兩匙沖服。
● 痛經
用白芷、當歸各15克,水煎服。每次月經前一周左右開始服用,至月經來潮停用。
● 慢性鼻窦炎
取白芷30克,蘇梗30克,薄荷30克,蒼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熱蒸汽治療鼻窦炎,每天聞熏2~3次,每次20分鐘,聞熏後避免立即受寒刺激。
● 慢性腸炎
取白芷、幹姜各5克,蔥頭1個,與适量蜂蜜共搗為糊狀敷貼臍部。痔瘡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參30克,滑石30克,黃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鐘左右。
白芷的藥膳食療推薦
1. 白芷川芎茶
材料:白芷3g,川芎3g,茶葉6g。
做法:先将白芷、川芎、茶葉共研為細末,白開水沖泡,當茶飲用,每日一次。
功效:祛風止痛。治療鼻炎,鼻窦炎,頭痛、牙痛、痹痛等多種疼痛。
2.白芷薄荷酒
材料:白芷,薄荷各50g,白酒500ml。
做法:将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祛風通竅止痛。治療感冒、鼻塞、頭痛等症。
3.白芷參苓粥
原料:白芷10g,黨參20g,白茯苓20g(搗碎),生姜10g,粳米100g。
做法:先将黨參、茯苓、生姜、白芷浸泡30分鐘後,水煎去渣取藥汁,用藥汁煮粳米,粥熟時服用。
功效:解表散寒,通鼻竅。适用于慢性鼻窦炎人群。
4.川芎白芷蜜飲
原料:川芎15g,白芷10g,細辛5g,蒼耳子10g,蜂蜜30g。
做法:先将川芎、白芷、細辛、蒼耳子分别揀雜,洗淨,晾幹或曬幹,切碎後,同放入砂鍋,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鐘,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取濾汁放入容器,待其溫熱時,兌入蜂蜜,拌和均勻即成。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行氣通竅,活血止痛。适用于各類鼻炎、鼻窦炎的疼痛。
5.川芎白芷魚頭湯
原料:鲢魚頭1個,川芎、白芷各12g,紅棗30g。
做法:川芎、白芷、紅棗洗淨,然後和洗淨的魚頭一起放入炖盅中,加水炖約4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祛風止痛,行氣活血。主治虛寒症的頭痛、頭暈等症。
來源:廣東中醫藥
編輯:文欣悅
責編:岑婉梅
關注官方号,訂閱更多權威健康消息
點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