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月,《新小說》雜志在日本橫濱創刊。著名文人梁啟超于其上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的口号。一般以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小說界革命”的開始。實際上,這場革命的真正揭幕者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被稱作為“北方奇士”鄧毓怡。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鄧毓怡和友人常㻙璋、籍忠寅等在北京成立“小說改良會”。該會的理論主張,主要通過三份文獻昭揭于世,分别是署名何負的《小說改良會叙》(載(經濟叢編)1902年第8号)、鄧毓怡的《小說改良會叙例》(載《經濟叢編》1903年第29号)和籍亮侪(忠寅)的《小說改良會公啟》(載《經濟叢編》1903年第30号)。其中的第二篇《小說改良會叙例》明确署名作者為鄧毓怡,第一篇《小說改良會叙》雖署名作者為“何負”,而據時為複旦大學教授的周興陸先生考證,實際亦為鄧毓怡。其《“小說改良會”考探》一文明确指出:“‘何負’當即鄧毓怡的筆名,鄧氏字和甫,諧音‘何負’。《經濟叢編》中還刊載了何負《經義叢編叙》《英文學課八種序》等文。”同時,該文還以為,從時間上說,鄧毓怡的《小說改良會叙》發表于1902年5月,早于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近半年,“似可看作梁啟超發起‘小說界革命’的先聲”。後來,另有學者甚至明确肯定梁氏《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受到了鄧毓怡《改良小說會叙》的直接啟發與影響。

《小說改良會叙》和《小說改良會叙例》是近代文學發展史上的兩篇重要文獻,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前文從國家存亡的高度與東西文化比較的視角,清醒認識到:“吾國人之思想界,其最緻衰病者何在?曰小說是已。”以為:“舉四萬萬餘人聰慧之腦質,而納之荒怪淫邪卑污鄙賤之小說範圍中,舍此外無所知聞,無所勸法,哀哉哀哉,國安得而不垂盡也!”是以,号召改良小說,“以新國民之思想,造英傑之人物”。後文從結構、體裁、門類三個方面對古今中外的小說進行分類,特别是提出“文辭之宜留意”的六條原則:一律、團結、明快、雅馴、機趣、神氣,在當時大家還不太關注小說藝術性問題的時候,也注意到小說的藝術特性,較之同期梁啟超的觀點,亦有進步之處。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據楊馨遠所主編的《大城人物志》記載,鄧毓怡,字和甫,一字任齋,别号拙園,1880年(光緒六年)農曆12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縣白洋橋村的一個仕宦家庭,1929年3月11日病逝于北京。

鄧毓怡自幼聰穎,六歲随父鄧汝淮在自家學館讀書,七歲開始寫詩,十多歲撰寫千字長文,揮筆立就。十六歲時,被邀共纂《大城縣志》,所撰文章珠圓玉潤,超逸灑脫,被人稱為“神童才子”。後由友人介紹到保定蓮池書院,拜著名學者吳汝綸為師,不僅詩文大有長進,而且還學會英文和日文,接受許多西方進步思想。1903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不久回國後,便傾心投身到開啟民智與社會改良的工作中來。1921年,國會再次被解散,鄧毓怡對從政徹底失望,轉而專心于書畫創作。他的書法不專法一時一家,而是自唐上溯漢魏以至商周篆文,各取所長,獨成一派,他擅長行書,而真草篆隸亦無不工。他的畫在當時也很出名,求他作畫的人很多,大約三尺長的一幅山水畫要賣當時的銀元一百五十元左右。每畫完一幅,《北京晨報》就照相刊出一幅。鄧毓怡不僅能書善畫,而且在詩文方面亦有較深的造詣。他自己曾說:“吾才,畫不如書,書不如詩”。早在蓮池書院讀書時期,鄧毓怡就已負詩名,那時,他和南宮李剛已齊名,并稱為吳門兩才子。

1929年,任邱籍忠寅在鄧毓怡逝後數月,将他生前所為詩三百餘首輯為《拙園詩集》刊出。在集前序中,籍忠寅稱鄧毓怡為“北方奇士”,以為“其詩多似南人”,北方詩人不能與他争長。此集共分五部分,集一為五、七言古詩,集二為五、七言律詩,集三為五、七言絕句,集四為題畫詩,最後一部分附錄為聯語。除去集四的八十餘首題畫詩,另外三集詩歌的題材也十分豐富。有感時傷世的時事詩,如《亡國奴》《聞大沽陷》《哀天津》;有抒情寫志的詠懷詩,如《 重九感懷》《鬻畫自嘲》《秋日雜感》;有體物象形的詠物詩,如《白海棠》《松竹》《耐冬》;還有帶有地域特色的寫景詩,如《大城城北再過劉伶墓》《過三角澱看荷花》《塞北道中》等。這些詩别具特色,饒陽常㻙璋稱贊說:“詩尤超隽有奇趣,往往閑語熟字經君手,乃别有隽味逸緻,讀者心目為爽。”附錄所收聯語,以贈人聯和慶吊聯居多,且能自出機杼,推陳出新,成就頗高,深得方家好評。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在清末民初,戰亂頻繁,山河破碎,具有滿腹經綸和遠大抱負的鄧毓怡曾更多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二十世紀初,正值盛年的鄧毓怡已在詩、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顯示出過人的才華,因而不少友人曾勸他潛心于此道,日後必将功成名就,流芳後世。而他聽後卻說:“今舉國旦夕為奴虜,吾甯埋頭腐心為百年後陳死人之計乎!”當時,他與人言天下事,常攘臂奮袖,慨然以旋轉乾坤為己任。京城中的文人讀到他的文章,都以為他有救世之才,非常樂意和他交往。

1903年,為了探求新的知識,鄧毓怡毅然東渡日本,就學于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受留學生中民主革命派的影響,思想激進,對暗殺救國抱有幻想,并于1904年春夏之交與同學密謀暗殺慈禧太後。鄧毓怡先期攜炸藥回國,住在北京的親友家中,并且說:“某月日君當聞有巨變發于辇下,則鄧某緻命遂志之時也。”為國家的未來,熱血沸騰的他已勇敢抱定必死的決心。遺憾的是,後因事洩,主事者被捕,鄧毓怡不得不重回日本。這時候,我國還沒有發生過用炸彈狙擊的事件。一年之後,才有著名革命勇士吳樾用炸彈暗殺出洋五大臣的壯舉。

鄧毓怡心系國家命運,投身社會政治與發展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光緒二十八年(1902)秋,鄧毓怡與保定蓮池書院的同窗谷鐘秀、籍忠寅、吳鼎昌、高步瀛等組織發起“河北不纏足會”,訂立《河北不纏足會章程》,号召“以強種為宗旨,痛除野蠻之積習”,彌補了北方不纏足運動的缺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鄧毓怡聯合同志組建國民協進會,後改并共和黨,任直隸支部幹事,衆議院選舉當選為議員。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鄧毓怡被張紹曾(時任綏遠都統)邀至綏遠,創辦歸綏銀行并任經理。1916年,袁世凱病死,黎元洪就任大總統,恢複國會,鄧毓怡辭去銀行經理職務,回京複任議員。時僅一年,張勳複辟事起,國會重遭解散,鄧毓怡又先後任總統府咨議、國務院咨議、經濟調查會委員、鹽務署顧問、鹽務學校校長等職。1922年,國會再複,鄧毓怡再度為議員。盡管幾進幾出,鄧毓怡對國事的熱情依然不減。他以為開國十年"憲法不成,乃為吾人不可旁貸之責任",故在國會複興之後,便發起成立"憲法學會",着手譯著《歐戰後備國新憲法》。此書的翻譯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是我國第一部介紹歐戰後各國憲法的譯著。它的出版,為民國制定憲法提供了參考依據,是後世我國憲法研究的重要基石。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我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钊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此時鄧毓怡正在這個學校任教并兼齋務長之職。這個學校是我國最早的政法學校,1907年8月正式招生,李大钊應該是第一屆學生。此校一直追求進步與革命,李大钊的革命生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作為一個治學有聲的革命先驅,鄧毓怡與李大钊相識并對其産生影響應該也始于這個時候。

1910年10月,為請求及早召集國會,天津學生積極組織“帝國學生同志會”“全國學界請願同志會”等團體,發動各校學生投入請願運動。法政學堂的學生由于所學專業的關系,尤其活躍。在學校“大講堂”舉行的學生大會上有一名同學慨然斷指,在白布上用指血書寫“立憲救國”“速開國會”“誓死請願”等十幾個大字,貼在牆壁上。還有一名同學用刀刺破肘臂,血流不止。會場上同學相率痛哭,憤怒呼叫,聲音震動大廳。多年後李大钊在該校紀念會上回顧當年的情景時說道:“那種悲慘激昂的光景,我終身不能忘!”鄧毓怡曾撰《李訪漁挽詩》說:“豈真醇酒折英雄,精悍猶存落拓中。髀肉才生身未老。政壇遽失李橫沖,憲政萌芽試訪尋,講帷深處共沾襟。隻因國事偏如此,辜負當年血淚痕。”詩後有注又釋:“清末立憲運動,法校幾為北洋重心。學生慷慨激昂,割臂斷指,君與餘集會勸慰,滿堂恸哭。”可見,鄧毓怡與李大钊曾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面對同一事件,并均長久未忘。後來,李大钊任《晨鐘報》主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時仍然常到鄧毓怡家(北京黃化門碾兒胡同24号)作客,繼續保持着密切聯系。1922年6月,鄧毓怡等發起成立北京憲法學會,李大钊列名為103名會員之一。

鄧毓怡早年于天津,除在北洋法政專門學堂任教,還受聘于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曾為國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鄧毓怡投身教育,始于1904年他從早稻田大學畢業歸來。密謀行刺慈禧不成,使他認識到要想改變國家的落後狀态,單靠少數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其需要全體群眾的覺醒,而開啟民智的唯一途徑是興辦教育。于是,他放棄在京任職的機會,回到家鄉,同兄長鄧毓恺一起建立了一所新式學堂,起名為啟智學堂,此為直隸各縣有私立學校的開始。這所學堂開設的課程有國文、英文、算術、地理、曆史、修身、格緻(包括自然和動物、植物、礦物及理化等初級知識)等。此後,鄧毓怡還在家人的協助下創辦了一所自強女子學堂,該學堂是直隸省建立最早的一所女學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就是仿效這所學堂而建。自強女子學堂與啟智學堂所學的課程大緻相同,學堂的教材是鄧毓怡和另一名留日生王世琛(字鈞甫)翻譯的日本中國小教科書。兩所學堂均不收學費,本村及附近村鎮的子女無論貧富均可入學,因而兩校創辦時間不長就已經具備很大的規模。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鬥轉星移,鄧毓怡辭世已近百年,關于他的曆史地位與多樣貢獻仍有待于進一步認識,關于他的生平、家世、書畫與詩文作品仍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和挖掘。對鄧毓怡的更多關注和研究,不僅對揭秘京畿地方區域文化,而且對考察我國近代政治史、教育史、書畫史和文學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本文原刊于《廊坊日報》2021年11月4日第5版,題目與内容均有更動。http://epaper.lfcmw.com/rbpaper/pc/layout/202111/04/node_b01.html)

許振東 ‖ 首倡小說改良的“北方奇士”鄧毓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