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人類高品質爸爸”李承铉火出了一道光,赢得了網友們的紛紛贊譽。
大家不僅僅被他全職帶娃的奉獻精神所打動,更重要的是,他教科書般的帶娃方式,着實讓人羨慕。
“這樣的教育方法,家裡絕不會出現熊孩子”
“這樣的爸爸太棒了,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很尊重孩子”
“這是什麼神仙爸爸,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也太幸福了吧”
……
在李承铉跟女兒lucky的溝通中,我們看不到有任何粗暴的方式,也沒有一味地寵溺。他跟女兒更像是朋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了解中共同成長。
然而,令很多父母頭疼的是,他們深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擅長表達,很多時候一張嘴就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劍,把親子關系弄得一團糟。
怎樣才能做到像李承铉一樣跟孩子好好說話、建立令人羨慕的親子關系呢?
同樣是來自南韓,被譽為“國民育兒導師”和“親子教養之神”的吳恩瑛博士,在她的最新著作《最溫柔的教養》中,通過130則實用情景對話,告訴我們如何跟孩子好好說話,恰到好處地與孩子溝通,開啟輕松愉快的育兒之旅。
01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長連忙跑過去扶起孩子,邊跺地闆邊哄道:
“寶寶不哭,都怪這個地闆壞,把我們寶寶絆倒,讓我使勁打它……”
孩子因為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大哭大鬧,家長就吓唬道:
“給我憋住,再哭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哭,下意識的想法就是怎麼讓孩子止住哭。
是以他們要麼采取盲目讨好、過分溺愛的形式乞求孩子不要哭,要麼采取粗暴恐吓的方式威脅孩子不許哭。
其實,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遇到開心的事情會笑一樣,隻不過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釋放。
吳恩瑛博士在她的書中提到,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釋放情緒,不要試圖操控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哭,那就讓ta通過哭去宣洩,一切等ta哭完再說。
在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有一次需要孩子離開爸爸獨自完成任務,lucky在跟爸爸李承铉分别時,忍不住哭了起來。
此時李承铉并沒有阻止女兒哭泣,更沒有拿她跟其他不哭的孩子對比,而是把lucky抱在懷中讓她哭,讓她去釋放這種分别時的焦慮。
他告訴lucky,爸爸是最愛你的,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超快完成任務,然後跟爸爸見面。
盡管心中仍然帶着對爸爸的不舍,lucky最後還是擦幹眼淚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出發了。
哭是孩子自我療愈的一種天然本能,是以孩子開始哭時,家長應該站在孩子身邊去陪伴、去傾聽。
正如吳恩瑛博士在書中給父母們的小貼士,遇到孩子鬧脾氣或者大哭的時候,嘗試這樣回應:。
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是讓我們學會在面對負面情緒時能夠控制住自己,然後才能更理性地幫孩子調節情緒。
讓孩子釋放出舊的悲傷,才能給新的快樂騰出足夠的空間,孩子也會比以前更堅強。
02 接納孩子的犯錯
“我家熊孩子老給我闖禍”
“這孩子,說了多少遍,還犯同樣的錯誤”
“幹啥啥不行,犯錯第一名”
你可能聽到不少父母有過這樣的抱怨,總是擔心孩子犯錯,不願意看到孩子犯錯。
關于“犯錯”,吳恩瑛博士是這麼說的:成長本身就是個“試錯”的過程,如果孩子因為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那ta以後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是的,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去做才是最大的錯誤。
是以每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心裡要想到:不要擔心,這是我的孩子在長大。
吳恩瑛博士在書中也說道:“不闖禍的人生怎麼能是鮮活的人生呢?是因為孩子們在成長啊。”
在熱播綜藝《新生日記2》中,被很多網友圈粉的小小春jasper就闖過一次大禍。
他因為沒有穿自己喜歡的閃電俠衣服拍攝,而将導演組辛辛苦苦拍攝的視訊全部删掉了。
媽媽應采兒在得知這個事情之後,首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并沒有因為這個大禍而責罵或打擊jasper,也沒有去跟他講大道理,而是用嚴厲的眼神、質問的語氣,讓jasper認識到這個錯誤的嚴重性。
然後,jasper的表現和處理方式驚呆了無數網友。
他先是神色凝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很嚴重。
然後主動拿起對講機跟導演去溝通、道歉。
接着,他把自己蒙進被子裡,冷靜反思,平複自己的心情。
最後,鼓起勇氣,對着家裡所有的錄影機,一一去說對不起。
其實,在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錯誤的嚴重性之後,ta完全有能力去想辦法糾正。這個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成長。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接納、允許孩子去犯錯,幫助孩子對錯誤産生正确的認知。
不回避、也不刻意放大孩子的錯誤,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糾錯中學會成長。
03 接納孩子的喜好
蔡元培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展個性,尚自然。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獨一無二的,盡管有時候孩子身上也會有不利于成長的偏好,比如挑食。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先接納孩子的個人喜好,不要試圖用道德倫理、或者是威脅的手段“制服孩子”,給孩子糾偏。
吳恩瑛博士在書中,給我們解答了如何應對孩子挑食的場景.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黃豆。
你可以嘗試這樣說:“今天媽媽幫你把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好好吃飯吧。其實吃習慣了你會發現,黃豆也是很好吃的。”
還可以嘗試這樣說:“黃豆其實很好吃的,隻是你現在還不喜歡吃吧?爸爸了解你,但是你以後不能這麼挑食,因為這是我們人體需要的食物哦。”
你看,隻有先接納了孩子的喜好,接下來才能更好地引導ta去改變,去接納ta曾經不喜歡的事物。
當然,孩子的喜好不一定都像挑食一樣,需要家長引導糾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孩子的喜好,找到ta的熱情所在。
朋友家10歲的孩子最近總嚷嚷着想養一隻小倉鼠,可朋友最讨厭這種帶毛的小動物,于是一口回絕了兒子的請求。
有一次聊天,提到她這個“奇葩”兒子,家裡人都讨厭小動物,可兒子卻喜歡的不得了,真是愁人。
我問她:“有沒有你不讨厭的小動物呢?比如小烏龜、小金魚之類的?”
朋友突然眼前一亮,是啊,小烏龜我還是可以接受的,幹脆給兒子買一隻吧。
後來她告訴我,兒子拿到小烏龜之後,那叫一個激動,而且突然間變得懂事了好多。
放學回家不再第一時間去找小朋友瘋玩,而是主動給小烏龜喂食、換水、曬太陽,還在日記本裡記錄寶貝小烏龜的成長……
要知道,之前的他,放學回家完成作業都是個難題,更不可能打開日記本主動去寫日記。如今,一隻小烏龜竟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是以,接納孩子的喜好,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包容和愛,能夠激發孩子自我探索的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可見,原生家庭的氛圍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
作為家長的我們,童年或許會有些遺憾,是以我們都希望能為自己的孩子創造溫暖的家庭氛圍,為他們鋪就一個幸福童年。
▼
今日推薦
吳恩瑛博士這本《最溫柔的教養》,給到我們最實用的育兒範例。
130則常見的情景對話,讓我們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了解孩子那些曾讓我們受不了的行為和情緒,找到更溫柔、更有愛的對話方式。
希望通過這本書,我們都可以成為最溫柔的父母,送給孩子最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