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型投資到并購轉型,從消費品牌到供應鍊,成立11年多始終深耕食品領域,堅持長期價值主義的厚生投資,被譽為國内食品領域投資的“王者”。不僅成功投資了海底撈、美團、飛鶴、衛龍等企業,投資觸角還延伸至供應中國市場的海外标的。
面對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這些年投資邏輯發生了哪些變化?本期《全球财經連線》采訪了厚生投資創始合夥人、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王航。
南方财經:幾個月前厚生投資完成了第三期美元募集,金額達8億美元,資金來源亞太、歐洲、北美、南美等地,在目前經濟形勢下,厚生投資仍然獲得了如此快速的高額超額認購,這是否意味着全球經濟市場對中國消費市場還是比較有信心?
王航:是的,中國是全世界難得的一個投資寶地,從供給端來講,中國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産業鍊,有最強大的配套能力。從需求端來講,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有勤奮盡責的公務員和充滿激情的企業家隊伍,每年還培養全世界一半的工程師。這樣的優勢,全世界的投資人不投中國投哪裡去?
厚生投資是專注于食品消費領域的一個基金,行業足夠的穩當,空間也足夠大。我們隻要能夠給到全世界投資人相對比較穩定的預期,相信他們在全世界優選的投資地域還是中國。
南方财經: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響下的消費行業?
王航:專業投資機構的存在價值就展現在不确定的環境。這些不确定因素會在供給、需求兩方面帶來變化,比如線上直播等新興互動方式,消費觀、消費途徑的轉變。此外,中國人口結構、代際轉變等更為根本、更為深層的變化,會對消費産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投資機構一定要去捕捉這些變化。
另一個角度,對于基于一個産業進行投資的機構而言,我們更在意那些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對于to c業務來說,消費者追求的是安全、健康、營養、便利,年輕消費者還追求愉悅、好玩。對to b業務,追求的是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投資來解決行業痛點,推動行業發展,同時也能為投資人創造回報,這是一個投資機構在不确定環境中應該去思考的“變與不變”。
南方财經:你覺得這些年在項目挖掘、交易架構等方面上,國内的投資邏輯有發生變化嗎?
王航:這些一定在發生變化。項目挖掘上,從過去追求項目到創設項目;投資模式上,從搶項目到合作做項目;投後管理上,從過去“輕投後管理”到現在“重投後管理”。過去一些在投前思考的事,現在投後可能需要思考和管理的會更多。對投資機構而言,價值觀、方法論、組織文化和核心競争力的打造,都要有相應的變化。
中國大概有25000家備案的私募基金,做股權投資的可能有15000家。投資機構要想生存立足,就一定要與衆不同。為此,厚生提出了要做到“一專二創”。所謂“一專”就是專注在一個行業,真正懂行業才能夠為被投企業提供持續價值。所謂“二創”,首先就是要有創設項目的能力,大中小企業的痛點都不一樣,針對企業傳承做好“承接型投資”,對于新興龍頭企業做好“陪伴型投資”;其次是要創利,要關心企業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提升,而不隻是關心pe ratio(市盈率)的變化。
南方财經:厚生投資成立11年多,一直專注食品消費領域,有面臨過哪些挑戰和誘惑?
王航:一定會有,我覺得,但敬畏大于誘惑。厚生奉行“長期主義、價值共生”的理念,要想長期發展,有些事能做,有些事就不能做,同時投資機構要為企業賦能,為合作夥伴提供價值。厚生要做行業的止疼藥,要去解決行業的一些痛點,行業需要我們這一幫人去迎接挑戰,做更長期、更基礎的事情。
這11年多走來,回過頭看,我們還是有不少積累。比如說在海外做并購,我們有紮實的并購之後的管理能力,就可以去創設項目,和龍頭企業、産業領袖對話。當整個團隊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後,就更能明顯感到“長期主義”和“價值共生”不是空話。
南方财經:你經常提到,要用企業的理念去對待投資,要做創業者裡面的創新者,企業家背後的科學家,投資者角色發生了轉變,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幫助企業?
王航:企業的定位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投資者,要幫助企業去明确和堅信自己的定位。
對中小企業而言,要走“專精特新”之路。專注地把一個事情做精細,同時有自己的特色,有創新。這樣在一個細分市場裡面,就有長期的競争力,能成為一個隐形冠軍。
對大企業而言,要走“實專高平”之路。首先堅守實業,大企業因為具備人才、資訊等優勢,業務布局上,要對金融化、地産化等保持謹慎;其次,大企業也需要“專”,和中小企業相比,大企業的選擇往往多得多,但有時候這種“多得多”,可能是好處,也可能是麻煩。要專注主業,錘煉工匠精神,并持之以恒地投入,促進國家經濟要素的提升,這是大企業的使命;在專注的同時還要“高”,要有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的進步來支撐長期發展。在這個方面,投資機構也要相應變化,厚生的人員結構要求有更多的理工科背景,甚至一些科學家的加入;最後是“平台化”,大企業要學會和中小企業和諧共生。未來的市場經濟,企業之間是一種協同合作關系,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共生共榮,形成良性的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不少企業面臨新老交替的問題,交給基金管理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的利益訴求相對超脫,一定會維護創業者所創立的品牌,但沒有産業背景與并購投資實踐經驗的基金可能是比較難做到。這時,厚生的“專”就是一個優勢,我們要在中國食品消費領域行業裡面做到第一,在這個領域民營企業的傳承方面,我相信我們可以發揮一些獨特的作用。
南方财經:厚生投資深耕的食品消費領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民生是政府工作的要義,在投資過程中,你覺得應該如何與地方産業發展相融合?
王航:厚生從2012年開始,就在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幫助下,建立了esg體系(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就是把别人的責任當成你的責任,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從企業角度,首先要先解決好基本生存問題,再和利益相關者友好妥善處理關系。政府希望所在的企業規範,現在很多企業都有上市的目标,上市過程就是個規範的過程,在這方面,投資機構可以很好的發揮作用。
我國已經走過了資本短缺的階段,這個時候更看重的是區域經濟生态的搭建完善。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有引導基金或者母基金,這很了不起。一些地方政府與市場化的投資機構攜手合作,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食品消費行業也許不那麼性感,但是它和民生是息息相關,我們和被投企業做的事,在很多方面與地方政府的需求是密切吻合的。
南方财經:在當下,各地政府都很重視營商環境,大力推進招商引資等工作,你如何看待政府角色的轉變?
王航:招商引資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講,意義非常重大。從過去的“漫無邊界”,進化到如今有主題的招商,這有助于推動地方打造産業鍊,形成産業配套能力。
可以發現,早期很多招商引資的對象都是招外資。除了資本,這些跨國企業還能引入一些海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這展現出了我國的開放性。在我看來,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要保持這種開放性。
發展至今天,我們可能需要更有溫度、更豐富、更多元化的經濟生态了。一個城市不能全是緊梆梆的工業,還需要有人文溫暖的服務業等。如今一些外資在中國逐漸失去了競争力,甚至退出中國,正是像我們這樣的基金可以來發揮作用的時機。
我看到一些城市的市長邀請企業家座談,其實還可以邀請一些投資機構。因為投資機構是獨特的市場主體,通過投資連結了很多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是經過市場檢驗的、靠譜的優秀企業。如果将投資機構的力量也凝聚起來,将會形成一個更加互融互通的良好局面。
編委:于曉娜
記者:魏雯靜
編輯:曹金良
監制:向秀芳 方曉茸
制作:李 群
字幕:李 群
配音:董家龍(實習生)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出品: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