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們的本能,有時候比偉人、大人看得遠呢

絕大多數文學和電影作品對青少年最大的一個誤導,就是把女主角形象的豐滿立體一定要與愛情綁定,而且愛情在她一生的所有面向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對于男主角就不一樣,他們被關心建功立業,有獨到見解,能擔負自己、家族乃至民族苦難上的超越意義,他們往往可以不受或者少受感情束縛,如果有某一個男主角能一生鐘愛一個女人,那他将被封神,不過即使他愛着多個女人且讓她們都不很痛快,但因為功成名就的期待和潛能乃至實作,他仍然是被贊美的,即使他身邊的女人付出了全部身心血汗,被關注的會是男人的成績和女人現在享受的來自于夫君的尊榮,就像傳統中國畫裡對君臣夫妻的描繪一樣,那女人很小。這對女孩子還有男孩子的影響細思極恐,就好像重男輕女的陋習一樣,讓他們自小不但要從身邊環境中熟悉男女截然的形象設定,而且還要在更有趣代表更神秘新鮮生活的文藝裡,加強女孩子将來為愛情投入大多數精力的印象,她們應該從形象、語言、裝扮哪怕學識上,都為做好向一份愛情獻身的準備。

在這樣的預設裡,她們也同時不被要求更好的學業更有智慧的頭腦,雖然她們在這些方面并不差,甚至在社會普遍認為男性更有天賦的金融和管理領域裡,研究表明,女孩子的能力要優于男孩子。但她們的注意力和社會對她們的認可與判斷習慣裡,她們都是不擅長這些的。

過于偏激的讨論,非要在男女兩性之間分出個勝負。但要讓男女都獲得良好的發展并且他們之間有積極的關系,無論是處于親密關系還是兄妹姐弟關系,重要的是首先要讓他們認識到在無差别的人的角色上,自己可以發展出來的價值和景象。

小孩子們其實比大人們更有能力覺察到這一點的必需。現在的問題是,小孩子看到了在反對、在用自己僅有的能力去讨論和糾偏的時候,大人是不是也同時能意識到?

昨天夜裡近10點鐘的時候,小雲朵打電話給媽媽,哭得很大,電話通了以後就一直在哭訴着,話說不清但能感覺到是在跟媽媽求助。來回猜了幾次猜不對她說的什麼,媽媽就安撫她先平靜一下,平靜了她才能說清楚媽媽才能聽清楚。她很聽話,很快就做到了,但一說起來又是哭,這次聽明白了,她說爸爸很讓她生氣,老是拿她和哥哥弟弟比較,比如說哥哥像她這麼大的時候已經能夠做多麼難的數學題了,比如說見不到媽媽的時候弟弟都不哭她還哭,沒出息,昨晚是她和弟弟一起喝牛奶,她覺得牛奶有些涼想要喝熱一點的,又被奶奶和爸爸說:弟弟都不嫌涼,你還嫌涼。

在小雲朵的生活裡,這并不是偶然現象,她常常被做這樣的比較。在這類比較裡,曆來男孩子本能的選擇和做法都是正确可取的,而她不是。

她哭訴說:能不能送我去外婆家?我被在這裡氣得睡不下,起碼外婆不會這樣拿我和别人比較,我能做的事我喜歡的東西為什麼老要拿别人做參考呢?

不難想象,假如長年累月地在這種日常裡生活,小雲朵最初的反抗、沮喪和氣憤,終有一日會變成内在的麻木、膽怯和厭倦。将來她走入職場、愛情和各種社會角色當中,都會首先懷疑自己的價值或者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去挑戰過于難的東西,要麼就是一味付出期待被肯定,在不平等的心理關系中首先為自己設下不平等的姿态。而這是從她還無力對抗外界的時候,因為最親的人看不見聽不見而馴化成的慣性。她雖然從來就知道,但是隻能自己一點一點去尋求可能的補償。

這是一個期待被正确看見的孩子的申訴。而她的努力,不僅僅會幫到自己,還能幫到被樹立為她的對立面的男孩子們,讓大家都能進入一個看人本身、成長本身的寬松環境,而不是把自己往一個預先做好的模子裡塞。

曾經看過一個文章,說這輩子恐怕都趕不上母親了。那位母親的故事讀來令人肅然起敬,一路不停地提升自己,提升以後就去完成更多的工作,拿到工作上的成績和喜悅。她懂得在關鍵時候給女兒忠告,最華麗的一段是女兒在進入大學之前一晚說的:越是女孩子,越應該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麼,越應該想明白自己的未來要怎麼活。女生的誘惑太多了,總有一天你也會中招。但是記住,在有孩子之前,沒有一個人值得你去犧牲自己ide事業和原則,包括你未來的男友,甚至是老公。等有一天你有了孩子,你可能會本能地為他犧牲,但是一定要記住,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妻子和母親。

在《遊到海水一直變藍》裡,賈平凹卻對女兒說的是:先做好妻子和母親,再寫詩。這一段話讓很多人不以為然并且失望,在一個大作家的觀念裡,女性作為人,畢竟還是第二位的。

是以,孩子們的本能,有時候比偉人、大人看得遠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