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奇聞故事:書生的一個饅頭救了哥哥一命

古時候山東有個叫張成的,年少時父母早亡,與哥哥相依為命。哥哥張青經營着祖上傳下來的酒館,供弟弟讀書。

  當地有個大員外叫田橋,看中了張家酒坊的好市口,想把酒坊的地皮買下來開當鋪。張青不願意,田橋就花錢買通縣令,誣陷張青是土匪。張青拒不承認,可是縣令将張青屈打成招,被判了秋後問斬,家産充公,酒館自就被田橋霸占了。

 張成在外地求學讀書,聽說哥哥被關進監獄,給先生告了假急忙往家趕。到了縣衙他花錢買通獄卒,才到大牢裡見了哥哥一面。哥哥對張成說:“我雖然是被冤枉的,但是你不要為我伸冤,這裡的當官的都被買通了,你如果替我伸冤,他們也會把你害了的,你好好讀書,将來中了功名在替我伸冤!”

民間奇聞故事:書生的一個饅頭救了哥哥一命

  張成表面上答應了哥哥的話,可是他怎麼能置哥哥的姓名不顧,等到自己考取功名,哥哥早就被問斬了!于是張成就想進京去告狀。可是京城路途遙遠,他從沒出過遠門,走了一個多月,身上的錢花光了,竟還沒走出山東,他隻好一路乞讨,繼續前行。

這天,張成走了一天,天色早就黑了,可是在山上哪有什麼可以露宿的地方,一天沒有吃飯,身上就一個好心人施舍的饅頭一直沒舍得吃。張成走着走着突然看見前面有一個破廟,他一下來的精神,速度快了一些,來到破廟張成剛找了個地方躺下,準備拿出饅頭吃了好好休息,卻聽見從旁邊傳來呻吟聲,張成起身檢視,卻見破廟裡還躺着一位老者,張成過去将老者扶起來,詢問老者怎麼在這裡過夜,老者說自己想去京城投奔兒子,不想遭遇了山賊,山賊搶了自己的錢财,還把自己給打傷了,走不動路了,隻好在這裡休息,還說自己已經兩天沒吃飯了。張成聽後把饅頭拿出來給老者吃了!老者也不推辭拿着就吃了起來!吃完說道;年輕人你怎麼也在這裡啊!張成就把自己的事情給老者說了!老者聽後感歎不已。對張成說道年輕人好心有好報,你會如願的!

民間奇聞故事:書生的一個饅頭救了哥哥一命

兩人又聊了一會,就都睡了!第二天張成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石頭上,那間破廟怎麼也找不到了!張成也沒有多想,就又出發了!又走了幾天,張成走在一條大道上,迎面過來一幫差役。領頭的一邊敲鑼一邊喊:“路上行人聽着,今日京裡欽差王大人要從此路過,閑雜人等都給我躲得遠遠的。誰要是沖撞了王大人的轎子沒你們好果子吃。”

  張成聽到心中暗喜,這可是天大的好機會呀!自己與其進京告狀,不如就在這裡攔轎喊冤。于是向前緊走兩步,等轎子快到近前了,他大喊一聲:“大人,冤枉呀!”隊伍停下了,一個師爺模樣的人走過來說道:“攔轎的是何人,趕快走開”

  張成忙說:“小民張成,有冤情禀報!”說着,他把懷裡的狀紙拿出來,雙手遞上。師爺大怒:“大膽刁民,來人,把他亂棍轟走!”

  這時,轎子裡傳來聲音:“外面何事啊?”

  轎子裡的欽差大人,他這次回鄉,不為别的,隻因老父親病逝,是回鄉奔喪的。師爺回身說:“啟禀大人,是一個乞丐在要伸冤。”

  欽差大人聽後詫異說道:“可是山東來的上京城告狀的?”張成聽到後也很納悶欽差大人怎麼知道自己是山東來的!不過他沒有多想!于是磕頭回答:小人正是從山東來告狀的,還請青天大老爺給小人做主啊!

民間奇聞故事:書生的一個饅頭救了哥哥一命

欽差大人聽後讓師爺把狀紙呈上來!看完狀子,就皺起了眉頭。原來,欽差大人之前夢見了父親,父親對他說:“這一路上,你見到有從山東來攔路喊冤的,不管多着急趕路,都要停下來。”接着,父親說了冤案的始末。此時欽差大人,看到狀子,案情跟夢裡父親說的竟然一模一樣,他覺得蹊跷,就吩咐手下把張成一起帶走,等有空了再細問。

  欽差大人連夜回到老家,這才知道,家裡已在幾天前發喪了。管家說:“老爺生前吩咐了,他死後隻在家停靈三天,三天後不管您趕沒趕回來,都要出殡。”

  欽差知道父親的心思,他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自己的麻煩啊

  等處理完了家裡的事,欽差馬上來到張成的家鄉,開案重審張青的案子。

  這個案子也簡單,真的假不了,欽差很快就問出了破綻。他當堂判張青無罪,酒坊歸還張家;田橋誣陷良人,在縣裡為非作歹,判死罪,秋後問斬,與他勾結的縣令革職查辦

  案子處理完,欽差回到老宅,又料理了幾日父親的喪事。這天,管家前來禀報:“大人,有人擡着食盒,帶着一千捆冥紙,要到老爺墳頭去祭拜呢!”

    欽差心想:這一定是哪個官員得知了父親的死訊,要來祭拜。燒幾捆紙也沒什麼,可上千捆冥紙,這不是在賄賂自己嗎?

   欽差趕去墳地,見有一個人正在墳前大哭,仔細一看,正是攔轎告狀的張成。劉墉問道:“你這是做什麼?”

   張成哭着說:“欽差大人,我這才知道,原來是您父親幫我的,”

  張成跟欽差說了自己的經過。 欽差一想,必是張成在那夜訴說,讓父親了解了冤情,這才給自己托夢……

  欽差說:“如果你真心報答,就隻在家父墳前燒三捆紙,算是禮尚往來,你說怎樣?”

  張成隻好按劉墉說的,在墳前燒了三捆紙,便回身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