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作者:北青網

日前,新落成的北京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紅葉秋水,金黃浸染,竹林、亭台、湖泊、草地勾勒出城市公園生态美景。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地處朝陽區高碑店鄉半壁店村,秉承節約、生态、環保的理念,曆時5年打造成為“生态水鄉”千畝濕地,水源來自于城市再生中水,可以養魚也可以遊泳,是可供人們親近接觸的淨化水源。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據介紹,通惠水谷濕地公園面積與5個月壇公園相當,是中心城區通往副中心廊道上的生态美景園區,湖泊潭水來自城市再生水源,是以又被成為通惠水谷再生水濕地公園。

進入園區,穿過一片幽深曲折的竹林與狼尾草地,豁然開朗的空地中央是一片疊水瀑布,源源不斷的清水在陽光下熠熠發光。

公園内原木搭建的小橋古樸自然,漫步在木棧道和跑步道,自然的生态環境和清新的空氣都令人心曠神怡,湖水中的錦鯉在水中嬉戲,原本平靜的水面變得熱鬧又耀眼。

而在黃昏,陽光透過雲彩,噴灑出一道道霞光,把公園照得一片金黃。遠處則是新落成的村民新區,棟棟白牆灰瓦的江南住宅映襯着水景,閑适怡人。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據介紹,2018年以前,這裡還是城中村,老舊民宅聚集、私搭亂建、堆物堆料現象嚴重,緻使胡同狹窄、安全隐患頻頻,市政基礎設施癱瘓且無法修繕,每到汛期雨水倒灌,再加上村莊被污水處理廠、華能電廠、糞便處理廠和攪拌站包圍,村民的居住環境可謂是“四面楚歌”,苦不堪言。

2018年,根據朝陽區“十三五”完善首都功能核心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間的生态保護帶建設要求,在高碑店鄉黨委統籌下,決定建設“生态水鄉”千畝濕地公園。

為此,在朝陽區半壁店村黨總支的上司下,全村上下齊力,僅用了60天就完成了廣渠路沿線三個村的周轉騰退工作,周轉騰退村民3803人,疏解外來流動人口3.54萬餘人,拆除老舊宅基地705個院落,以及44處非宅,騰退廣渠路沿線綠化景觀建設用地738畝。

據了解,通惠水谷再生水濕地公園是亞洲最大的以再生水為單一水源結構的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約42公頃。全園共分為五個園區:智慧谷、育秀谷、活力谷、生态谷、人水谷。是一個集景觀、生态、科技、體驗多位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2020年6月本項目被住建部授予“十三五國家水專項成果轉化示範基地”的光榮稱号。

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天有近3萬噸中水注入公園湖泊,澆灌草地綠樹,而這些水原本是城市污水,經過北京排水集團高碑店再生水廠通過水科技颠覆性技術,經過沉降、提升、曝氣等10道工序的深度處理,污水變成了可以再使用的中水,最終變廢為寶成為灌溉綠植的水源。

“中水在我們這裡也同樣進行了淨化,眼前的水在流淌過程中,就有70餘項科技助力水質淨化等功能。比如我們的填充骨料中采用天然火山岩、活性炭等天然礦物,再生水在引入流動的過程中就可‘無聲’淨化。”半壁店村村委會副主任田柔指着一池清水告訴記者,池底也沒有采用傳統常見的化學底膜,而是采用天然鈉基過濾,再加上三層水生植物,進行生物淨化水質。其中,沉水植物有附着在河底卵石上的藻類,浮水植物則引種睡蓮等,蘆葦等挺水植物構成第三層淨化。

據悉,經過新型過濾、沉澱技術,再生水經過脫磷脫氮及重金屬等,四類水可淨化為三類水,“可魚可遊”,可以養魚也可以人遊泳,成為可供人們親近接觸的淨化水源。

通過濕地公園“綠肺”淨化的水質通過半壁店引水渠最終彙入通惠河,而通惠河則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漕運河道,也被稱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後一公裡”,2014年,包含通惠河段的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另據了解,通惠水谷濕地公園共分為五個園區:智慧谷、育秀谷、活力谷、生态谷以及人文谷,是一個集景觀、生态、科技、體驗多位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也是首都核心區與城市副中心之間一條“水綠交融”的生态景觀廊道,預計明年上半年對公衆開放。

附公園主要景觀: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百年古井

此口古井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古井通體采用澄漿磚,其制作工藝比傳統磚在燒制前增加了一道工序,将土用水沖泡去其雜質及酸、堿成分,粘性更大,增加了土的密實質,不用任何粘合劑,靠傳統工藝堆砌而成。北京天壇皇穹宇圍垣(回音壁)以及紫禁城外城牆的砌造均運用了澄漿磚,該燒制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四通古碑

園區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四塊古代石碑,經文物和石刻專家鑒定為清信武将軍曹之俊碑、一等鎮國将軍西忒庫碑、輔國公英格理碑以及清文林郎曹世榮夫婦墓碑四座碑。作為文物展示,不僅為通惠水谷濕地公園帶來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公園内獨具特色的景觀。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百年古樹槐育椿

百年古樹“槐育椿”被稱為水谷濕地公園的圖騰,這是一株百年奇樹,乍一看其貌不揚,但走近仔細檢視便禁不住感歎自然的造化,一株虬髯的古槐樹幹的懷中生長着一株同樣虬髯的椿樹,林木專家推測,或是在最初的年月,一粒椿樹種子恰巧落進這棵槐樹的樹洞,槐樹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粒種子,于是椿樹開始了生命的孕育與成長,并最終開枝散葉,曆經百年形成了合生樹“槐育椿”的奇觀,如今,“槐育椿”也成了水谷濕地公園的标志和圖騰。

大運河畔再添市民休閑好去處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迎來首個秋天

普門寺側柏

通惠水谷濕地公園還有一座從未對外開放的廟宇——普門寺。普門寺始建于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現存正殿、南北配殿,風格盡顯遼代契丹遺風。在其紅牆灰瓦之間,矗立着一株側柏古樹,現今也有150年的樹齡了。側柏高約16米,胸徑約44厘米,枝幹粗壯,樹冠繁盛。

來源:千龍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