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作者: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記者昨日獲悉:位于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将于今天(6月16日)正式開館。 這意味着:這一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同時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有了屬于自己的博物館。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blockquote>

提到“大運河”時,很多人最先想起那條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屬于中國大運河(grand canal)的一部分。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2014年6月,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不同于古建築、古遺址的申遺,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線性文化遺産”,對這類項目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在中國尚屬首次。

2019年5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的三灣古運河畔開工建設,今年6月初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展覽和營運交由南京博物院負責具體實施。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一職也由南京博物院辦公室主任鄭晶擔任。

6月15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系到南京博物院院辦,從業人員告訴記者,“負責(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同僚們全都去那邊(大運河博物館)了,鄭館長暫時也沒有時間單獨接受采訪,開館的時候會有釋出會。還有一些相關介紹,博物館的公号上有。”

記者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微信公号上看到,博物館總面積約7.9萬平方米,館内常設展覽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和“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兩大闆塊;另外還有“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隋炀帝與大運河”“紫禁城與大運河”等專題展覽。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展廳

為此,大運河博物館征集了從春秋時期直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雜項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其中也包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援的開封州橋遺址古汴河河道剖面,安徽省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援的宿北運河遺址出土的石鉚釘,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援的回洛倉碳化粟米等文物,都陳列在大運河博物館。

走進這座博物館的觀衆,在展廳不僅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還能感受到運河沿線水利工程、漕運鹽利、飲食風物、舟船樣式、市井生活的自然生态,體驗到中國大運河流域的曆史積澱和人文風貌。

其中,那幅長達135米、高3米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則是特邀大運河流經的7個省(市)的15位書畫家共同參與并創作的,前後曆時一年多,最終于2019年10月完成,并先後于今年4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5月于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展出現場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logo旁邊,八個書法字型都是來自著名書法家顔真卿之手,是标準的“顔體”,且個個皆有出處,是在流傳至今的各種顔真卿書法作品中,找到這八個字(或部首),集字而成。

中——《顔家廟碑》 國——《自書告身帖》( “外框”) +《多寶塔碑》(玉) 大——《勤禮碑》 運——《多寶塔碑》 ( “走之底”+“雲”均出自《多寶塔碑》) 河——《顔家廟碑》 博——《勤禮碑》 物——《顔家廟碑》 館——宋體字(左側), 《顔家廟碑》 (右側)

【延伸閱讀】

“中國大運河”是怎樣形成的

最早的運河是公元前486年由吳王夫差開挖的邗溝,溝通的是江(長江)淮(淮河),該工程記載在中《左傳》之中,是迄今為止所能查找到曆史文獻中有關運河的最早史料,也是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時主流學者和官方明确的結論。

第二階段是隋朝時,隋文帝開挖了廣通渠。隋炀帝即位後,開挖了通濟渠和永濟渠,改造了邗溝和江南運河,史稱隋朝大運河或隋唐大運河,長度約2700公裡,溝通了海河到錢塘江的五大水系。

第三階段,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元大都(北京)以後,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後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甯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後,比隋唐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公裡,長度約為1794公裡,史稱元朝大運河,也就是京杭大運河的前稱。

京杭大運河的概念,實際是從20世紀50~60年代時才開始逐漸使用的。是以說,中國大運河起始于春秋、形成于隋朝,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朝,疏通于明清、複興于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

京杭大運河現狀

作為中國大運河中最主要的一段,京杭大運河在近代中國處于動亂時,很多河段水利工程荒廢,導緻河段堵塞,水源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将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裡程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連接配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裡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

“運河之子”徐則臣:

月底計劃去參觀大運河博物館

2019年,江蘇作家徐則臣的《北上》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這部長篇小說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的徐則臣,自小便在運河邊長大,自開始寫作起,大運河就時常成為徐則臣筆下故事的背景,2014年開始寫《北上》後,他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更親自從南到北,走過京杭運河的不少河段。《北上》獲獎後,徐則臣還有了一個“運河之子”的美譽。他最近正在寫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說,也以運河旁一個派出所的所長經曆的故事為主線,目前已經發表了三篇:《虞公山》《丁字路口》《船越走越慢》。

徐則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的寫作是文學性的,故事和人物也是虛構。“雖然我很了解運河,但畢竟不是研究中國大運河的專家。”同時他也表示,近期就有計劃去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我6月26日到27日在揚州大學有個活動,打算到時抽出時間去仔細看看這座大運河博物館。”

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

圖據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官微

編輯|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中國大運河 今起有了自己的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