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江全面禁捕近兩年,刀魚明顯多了野生河豚也出現了

生在長江邊,鄭金良養魚賣魚研究魚,和魚打了一輩子交道。鄭金良是個生意人,在江蘇江陰有自己的飯店,主打河豚和各色江鮮;他也是個水産工程師,研究了多年刀魚和河豚的人工養殖。對于長江裡的魚,鄭金良有發言權。近幾年,每年刀魚季,記者總要找他聊一聊。

刀魚、鲥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往年聊起這“三鮮”,鄭金良總免不了一番慨歎:長江空了!的确,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讓鲥魚徹底絕迹,河豚全面轉為人工養殖,刀魚雖然還在,但是數量稀少,身價每年漲。不僅是“三鮮”,甚至是鲢魚、草魚等“泛泛之輩”,在長江中一度也難覓蹤迹。

長三角一同發力保護長江,各方面工作迅速推進。2020年1月1日開始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終于讓長江裡的魚兒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禁捕開展至今近2年,效果很好。最近,記者和鄭金良聊起長江裡的魚,對方的興奮與欣喜表露無遺:“魚多了!肉眼可見地變多了!”

“前兩個月天氣悶熱,在長江邊甚至還能看到魚群躍出水面。這種場景,有年頭沒見過了。”鄭金良告訴記者,随着禁捕的全面實施,長江魚類種群數量逐漸恢複,尤其是長江中四大家魚的數量提升最為顯著。不僅如此,曾經金貴的刀魚也多了起來。去年的檢測資料顯示,自2019年2月1日禁止生産性捕撈後,長江刀魚資源量和個體規格明顯回升。一度被認為已經消失了的長江野生河豚,去年6月也在長江海門段露面。

今年7月,鄭金良放流了100多萬尾河豚魚苗。放流這件事情,他堅持了近20年。在他看來,每一次放流,都是将河豚種群恢複的希望投向母親河:“放流這個事情,一定要堅持不懈,甚至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結果。但是眼下如果不放,肯定沒希望;放了,就一定有希望。”

讓鄭金良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他已不再是孤軍奮戰。除了江蘇的江陰、揚中等地,上海、浙江、安徽都開展了魚苗放流工作。

與此同時,三省一市的禁捕工作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協同。去年12月,長江“十年禁漁”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關聯監督、協同立法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長三角三省一市要率先建立“十年禁漁”的省際人大工作協調機制,開展關聯監督、協同立法,推動“十年禁漁”相關措施的落實,促進和保障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今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1個月後,滬蘇浙皖四地聯合釋出“關于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的決定”,于4月1日起實施。

禁捕工作,不僅需要嚴抓重管,更需要三省一市齊抓共管。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協同的閉環監管機制,探索建設船舶登記資訊共享、漁船動态監管、水産品市場流通追溯監管和執法資訊互通共享“四個平台”,共同打擊破壞禁捕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有了制度保障,有了共同參與,鄭金良充滿信心:“魚肯定會一年比一年多。10年後,見分曉。”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