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曆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母儀天下的太後居然都比較偏愛自己的小兒子,距離我們比較接近的就是清朝雍正時期的烏雅氏,她本是雍正的母親,可是卻一直偏愛雍正弟弟胤禵,對雍正特别反感。
除了烏雅氏之外,曆史上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偏愛幼子的太後,她就是西漢時期的窦漪房窦太後,她一直比較偏愛自己的小兒子劉武,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今天我就來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種美德,那就是比較憐憫弱勢群體,尤其是對于父母而言,就更是如此了,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對于過得好的孩子,父母一般關心都要少一些,而對于過得不好的孩子,父母的關心就會自然而然增加些許,這是一種難以改變的人性特點。
正是在這種人性的影響下,我們會發現曆史中出現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内部的繼承制度就是“幼子守竈制度”,也就是說蒙古當時不是嫡長子繼承家業,而是幼子繼承家業,這種繼承制度就是考慮到弱勢群體的明顯表現。
身為一個家中的幼子,在自己哥哥姐姐們都事業有成之後,條件最差的無疑就是沒有長大的幼子,是以将家業留給他繼承,就是對幼子的一種保護,但是這種制度有着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容易導緻幼子坐享其成和懶惰。
我們漢人的繼承制度和蒙古剛好相反,講究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這種繼承制度不僅考慮到身份地位的重要性,也考慮到成熟度和能力的重要性,因為曆史上出現過太多年幼皇帝掌管國家被權臣奪取的事情,是以漢人特别擔心幼子治理國家會導緻江山易主,讓長子繼承家業并且管理下去,不管怎麼說,至少他成熟懂事,會比幼子靠譜一些。
曆史證明,最終蒙古的繼承制度還是效仿了漢人,足以說明這兩種繼承制度中,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優勢要多一些,當然這并不是說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沒有缺點了,實際上這種繼承制度也容易埋沒人才,當然這些我們今天不做過多讨論。
之是以這裡會說到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因為劉武的身份和這個息息相關,當初劉恒在陳平以及周勃的擁護下成為皇帝之後,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漢文帝就立了自己的長子劉啟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劉啟的母親就是窦漪房,在劉啟被立為太子之後,窦漪房才母憑子貴被立為皇後,從這樣的事實來看,當年窦漪房能夠成為皇後,和劉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當時不是窦漪房和漢文帝選擇太子,而是大臣選好太子之後,才讓劉恒選擇窦漪房為皇後,在立太子一事上,窦漪房完全沒得選擇。
也就是從劉啟被立為太子之後,兄弟兩人之間的實力與地位懸殊就出現了,劉啟身為太子,自然權勢以及地位都要遠遠超過劉武,故而窦漪房會将更多的關心和愛留給劉武而不是劉啟,在後來劉啟成為皇帝之後,就更不用說了,劉武更是實打實的弱勢一方,窦漪房對他偏愛一些完全合乎常理。
劉啟是長子,當年劉恒登基的時候年僅23歲,劉啟更是年幼,在被立為太子之後,劉啟就必須嚴格按照皇帝接班人的标準來進行培養,是以他的性格和留在母親身邊長大的劉武有着本質差別。
劉啟是一個比較冷靜甚至冷漠的人,受自己身份的影響,劉啟很少需要巴結别人,故而清高很正常,這種清高的直接影響就是導緻劉啟在為人處事以及人際關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不太懂得讨好别人。
反觀劉武,從小就處于弱勢群體,必須靠着讨好别人才能獲得更多想要的東西,是以他對讨好别人或者關心别人這件事情有着先天優勢,随着兩人長大之後,劉啟很少關心母親窦漪房,劉武卻總是噓寒問暖,對母親關懷備至,身為一個女人而言,窦漪房就算是劉啟和劉武兩人的母親,她也會自然而然對那個更加關心自己的人偏心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奇怪的。
可以說劉啟與劉武身份的不同,導緻兩人性格有了巨大差異,也就是這種性格差異導緻了兩人和窦漪房之間關系的必然差距,而這種特殊的差距,就是導緻窦漪房偏愛劉武的本質原因,當初因為弱勢群體而關心劉武隻能算是次要原因。
雖然說窦漪房确實對劉武比較偏愛,不過好在窦漪房的這種偏愛還算理智,沒有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為何這麼說呢?我們繼續結合劉啟和劉武之間的事情來詳細解讀。
在劉啟成為皇帝之後,立了粟姬為皇後,不過最開始階段還沒有立太子,就是在沒有立太子的關鍵階段,有一次劉啟和弟弟劉武兩人喝酒,喝多了之後居然拉着兄弟的手說以後自己駕崩了,就把皇位傳給劉武。
這句話也許對于說話的劉啟而言,僅僅是一句酒話而已,但是對于聽到這句話的劉武而言,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在回家後還和自己母親窦漪房說了劉啟這句話,讓窦漪房也以為劉啟真有這種想法,打算把皇位傳給劉武。
在窦漪房看來,這是一件好事情,當時劉啟的兒子年齡尚小,而兄弟兩人關系和諧,兄終弟及的事情,在曆史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這一點不奇怪,要是劉啟真有這種想法,不僅是兄弟兩人關系友好的最佳證明,還是劉啟對劉武能力肯定的最直接證明,母親窦漪房當然十分高興了。
後來發生了七王之亂,劉武在平定戰亂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斬殺的敵人數量和周亞夫等人的不分上下,讓劉啟以及天下人都看到了劉武的能力,在回朝之後,劉啟不僅重賞劉武,還大有真心想把皇位傳給劉武的态勢。
從此之後,劉武自己也認為劉啟可能真想傳位給自己了,窦漪房更是越來越覺得劉啟就是這個意思。劉武開始将自己的宮殿以及各種出行隊伍,都效仿皇帝的規模組建,劉啟知道這一切之後,也沒有阻止劉武,更加讓劉武确定劉啟想把皇位傳給自己。
不過沒有多久後,劉啟立了粟姬的兒子劉榮為太子,打消了一些劉武的念頭,讓他稍微安分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粟姬得罪了劉啟,再加上漢武帝劉徹母親的一番操作,促使劉啟廢除了粟姬之子劉榮的太子之位,這件事情對劉武以及窦漪房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劉啟廢除太子之後,窦漪房終于親自出面,請求劉啟立劉武為太子,讓他以後當皇帝繼承人,劉啟當時沒有表态,不過一些朝中大臣當時就表示反對,引起劉武的不滿,後來劉武就安排人将那些大臣暗殺了,這件事情鬧得很大,最後是劉武親自逼死那幾個暗殺大臣的人,事情才不了了之,要不然情況将會更加糟糕。
此事過後,窦漪房其實也明白了劉啟的意思,不過她為了保護劉武,還是上演了一出好戲,在劉武從封地去京城找劉啟談話的路上,劉武不小心走錯路(實際上應該是故意的),以至于和劉啟派去接他的人走散了,這些人回去卻沒有接到劉武,窦漪房認定是劉啟把劉武給殺了,于是大哭大鬧,劉啟百口難辨,一直到劉武出現之後才松了一口氣。
當時的劉啟,已經沒有繼續對劉武治罪的想法了,隻要他活着解開自己和母親之間的誤解就已經足矣,而這剛好就是窦漪房這出好戲的最終目的,經此一事,劉武再也沒有對皇位有非分之想,而窦漪房也開始理智起來,不再過分偏愛劉武了。
事實證明,不管是劉啟、劉武還是窦漪房,都是比較理智的,在發生如此之多的事情後,他們也彼此明白了一些道理,沒有捅破窗戶紙,從此保持友好相處狀态,互相尊重,何嘗不是皇室之中處理皇權的最佳結果呢?
窦漪房确實對劉武比較偏愛,這種偏愛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為弱勢群體考慮,也有主觀方面的偏愛對自己好會讨好自己之人的私心,不過好在窦漪房是比較理智的,在關鍵時刻及時糾正錯誤,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