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作者:唐詩宋詞古詩詞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作者:張建楠

晏殊與他的學生王安石一樣都是出生于北宋臨川,今天的江西。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從小聰明又好學,5歲能寫文章,一時名聲在外,被人稱為神童。

過了幾年,江南一個大官張知白得知“神童”晏殊,便向朝廷推薦了這個“神童”。當時,晏殊才14歲,他直接越級同其他全國各地的考生一起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他年紀雖小,但在考場上顯得十分淡定,順利答完了試卷。宋真宗看了試卷,覺得不錯,賜同進士出身,由此轉變了晏殊的身份,由“神童”白身轉為進士。

宰相寇準聽說此事覺得不妥,就對真宗說:“晏殊是外地人。”宋真宗沉思片刻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

此時,殿試還沒結束,還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在後面的考試中,晏殊拿到試卷仔細一看,發現有問題,就向真宗反映,“我曾經做過這些題目,請用别的題目來考我。”真宗一下子被這個小子的誠實人品打動了,内心深深地給了晏殊一個大大的贊。真宗确實感到晏殊這小子是個人才,真誠與才華交相輝映的晏殊直接被授予官職,秘書省正事,一把手。

秘書省是專門管理國家藏書的機構,擁有很多國家圖書資料。借此機會,晏殊在任職期間,勤奮學習,博覽群書,謹慎交友,勤勤懇懇地幹了幾年。這些真宗和他的上司都看在了眼裡,很快調整了他的官職,去了更重要的崗位,成長了起來。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當時,天下太平,經濟繁榮,官員們都喜歡去參加宴會、喝酒k歌各種娛樂,晏殊卻不參加,依然刻苦讀書,勤奮用功。真宗覺得很奇怪,心裡充滿了問号。一次,真宗看到晏殊就問他為何不去飲酒享樂。他誠實地答道:“因為沒有錢。”真宗越發覺得晏殊品學兼優,就決定讓他做“太子舍人”,給太子趙祯當伴讀,好好熏陶一下太子。當時晏殊18歲。

晏殊的日子過得平靜而安逸,生活也富足了一些。在一個暮春的傍晚,夕陽照耀下,他一邊喝小酒一邊聽小曲,再看看院子裡的鮮花,勾起了往事的回憶,又想到了春光美景不能常駐,以緻引發了他深深地惆怅感傷。在傷感惆怅中他吟出了有名的《浣溪沙》一詞。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後來,又寫了一首《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不久,晏殊又調整了崗位。過了很長時間,他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在此期間,真宗遇到棘手的事情,就經常寫個小紙條,派人去向他咨詢意見。晏殊每次都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真宗的原稿紙條粘在一起送回去。真宗對晏殊的謹慎嚴謹又給了一個大大的贊。

晏殊32歲時,真宗駕崩,隻有12歲的太子趙祯繼位,也就是宋仁宗。仁宗年幼,朝中官員都動了心思,想趁機攬權幹政,政局不穩。晏殊是個實在人,看不下去,站了出來,建議劉太後垂簾聽政,并得到多數官員支援,穩定住了局面。通過此事,大家再次看到了晏殊的人品。

過了十年,晏殊42歲時,升任參知政事。任職第二年,他誠實人品又起了作用,這次谏阻太後“服衮冕以谒太廟”,結果被貶到地方。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4年後,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并出兵陝西一帶,把宋軍接連擊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财政形勢,研究出對策,奏請仁宗後,辦了四件事:

撤消内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

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

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财物,資助邊關軍饷;

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

很快宋軍打退了西夏軍,政局再次由晏殊給穩住了。

33歲的仁宗已經長大,開始獨掌權柄,重新啟用自己曾經的陪讀、人品好的晏殊,但晏殊經曆了太多起起伏伏和離愁别恨,心中難免不産生憂愁,而且他年事已高,已經五十幾歲了。一個夜晚,他将憂愁寫入《蝶戀花》一詞。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人生後十幾年,有升遷,有貶谪,還培養舉薦了很多賢才,如範仲淹、王安石等,直到64歲那年,在地方任職的晏殊病重,他請求回首都醫治。仁宗打算待他病愈後,再度重用,還特意把他留下來,為自己講經釋義,并按宰相的規格對待他。

靠人品成長起來的大詞人晏殊

過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看他。但晏殊沒答應,直接寫了紙條信給仁宗,很實在真誠地說:“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

沒過多久,晏殊就離世了。仁宗一直因沒能在他卧病時去看望他而感到遺憾。可以說大詞人晏殊的一生成長依托自身人品,正是他為人誠實、謹慎嚴謹,關鍵時刻能頂上才能一路走來,獲得真宗、仁宗父子帝王兩代人的贊賞和信任,走好人生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