蟀蟋盆分南北兩派。北方以天津為代表,稱罐;南方以蘇州陸慕為最,稱盆。所謂“南盆北罐”。時間上,北罐是清代興起的。而“南盆”則始于宋,盛于明。加上得天獨厚的制造條件和精良的工藝,“南盆北罐”的并列是值得商榷的。
一、比較曆史上的南盆北罐
蟋蟀盆有南北差異,這不僅是南北氣候差異的展現,更是南北文化差異的反映。南盆以精巧秀美見長,用泥多為“蘇泥”,泥質堅密度較低但質地細潤,成品敲之有“噗噗”聲。北罐以厚重質樸見長,年份晚于南盆,其盆制作一氣呵成,用泥采自北方,泥質堅密度較高,成品敲之有“當當”之音。
曆史上的南盆名品有:連武之筆直節盆、宋賈秋壑之瑞毅盆、龍鳳山水花卉人物進貢盆、梅梢月盆、五判盆、五魚盆、清玩盆、商山盆、松夢盆、餘家西府甘蔗段式盆等。

萬禮張澄泥蛐蛐盆
北罐主要有萬禮張及趙子玉,是舊時王公貴族“鬥罐”的拿手武器。誰家有幾個趙子玉、萬禮張的物件是很有面子的事。老罐還要配上原底才更顯道地,有蛇皮底、白沙底等,它對滲水性、保濕性起很大作用,所謂“慢喝水”關鍵在此。其中水槽要用含芳園、藍魚寶的,水牌最好的要用象牙制的,如用骨制或瓷制就顯得檔次低點。也有少量北罐外形講究,如在罐的外面雕刻、針刺圖案、彩泥鑲嵌等,有些盆在外壁上還要鑲嵌珠寶鑽石等飾物。
二、陸慕蟋蟀盆的由來
民間的說法是,當時蘇州有個姓“朱”的官迷,進貢了一隻蘇州上方山的“黃麻頭”蟋蟀,竟然一舉鬥敗宮中飼養的“梅花翅”。宣德皇帝便下了一道密诏,要蘇州進貢一千隻上好蟋蟀。
陸慕泥盆
說起陸慕泥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因為有燒制金磚的禦窯和特有的澄泥。傳說若是真的,那麼我們可以想象,朱姓官迷在蘇州西南的上方山得了上品的蟋蟀,一定得想方設法覓得裝養蟋蟀的器皿。他當然也知道禦窯金磚的大名。于是有一天他坐着官轎出姑蘇官衙來到禦窯,于是窯工按他的意思精工燒制……于是乎皇帝老兒愛屋及烏,想當然的,蘇州陸慕的蟋蟀盆由此也成了貢品。
是以南盆又稱蟋蟀盆,當以陸慕為最,現在的盆壁和盆底厚度一般隻有5毫米左右,其特點是樣式繁多、外形美觀。北盆的盆壁和盆底厚度至少達到一厘米,甚至有壁厚15毫米的超級大盆,其樣式相對南盆簡單敦實;又因為北方把蟋蟀叫蛐蛐,是以北方把蟋蟀盆稱為蛐蛐罐。
三、南盆燒窯之講究
燒金磚之窯内肚一般為圓。有人可能這樣想:磚方磚大盆圓盆小,裝坯填充時正好以盆坯填磚坯之空隙,同一燒制同一出。那想法便是錯的。器物的燃制,火侯是有講究的。大小不同,火候自是不同,焉能同爐。非但燒磚燒盆,凡事火候都重要。故老子《道德經》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此話說的也就是這個理。
燒泥盆的窯都是比較小的,造作友善。是以八十年代初恢複傳統工藝時,陸慕泥盆走在了禦窯金磚之前。也是以,泥盆窯在陸慕禦窯村遍地開花,泥盆帶給人們經濟上的好處;同時,造成的資源浪費也讓人覺得可惜。
像宣德年間陸慕的各式泥盆陳列在故宮,直至清初陸墓李秀芳、楊洪興等名手燒制的“藉”字、“霜”字蟀蟋盆也已成珍貴文物;當代名家首推袁中華制作的泥盆,其觀賞性和藝術性已遠遠超越了實用而成為藝術珍品。
四、北罐追求實用性
北罐與南盆在盆底與盆壁厚度上,之是以有這麼大差别,主要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在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初秋季節晝夜溫差很大,而且入秋後随着時間的推移,降溫速度遠遠快過華東地區。如果蛐蛐罐的盆壁、盆底不夠厚的話,蛐蛐肯定會受到外界氣溫影響而提前衰老。而華東地區(主要指江浙皖)立秋至寒露期間氣溫下降相對緩慢,此時房間内的溫度和濕度一般正好适宜蟋蟀成長。是以南盆的盆壁偏薄對于蟋蟀更為合适。這從南北方的房屋建築厚度可以得到考證。
此外,北方蟲友為了更好的防止蟋蟀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會在蛐蛐罐裡在塘上一層三合土底,以增加盆的滲水保濕性能。這層底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保護蟋蟀的爪花(蟋蟀的腳趾,隻有兩隻蟋蟀用來抓牢地面的身體部位)。如果三合土裡加入适當的中藥,還會根據所用藥物不同,對蟋蟀起到安神、減緩衰老等特殊作用。這便是資深玩家所掌握的技巧了。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并緻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