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各位茶友大家好,這裡是茶在端。

中國的飲茶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以湧現出了許多嗜茶如命的茶人。

在燦若星海的茶人裡,茶聖陸羽自然是最閃亮的一顆。

然而在唐代,還要一位能與陸羽齊名的茶人,他就是被稱為“茶仙”的盧仝。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盧仝的故事吧。

一、隐居山林

盧仝(公元約795年-公元835年),自号玉川子,出生于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範陽(河北省涿州)。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盧仝出身名門,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著名詩人盧照鄰的嫡系子孫。

雖出身名門望族,但傳到盧仝這一輩,家族早已沒了什麼底蘊,家境十分貧寒。

清貧的家境讓盧仝自小就确立了刻苦讀書的志向,他幼年就聰慧好學,博覽群書。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在盧仝長大的村子裡,當時有一個石榴寺,兼作村學,盧仝就在這裡上學。

盧仝自幼聰穎,寺裡僧人每天煎茶喝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榴寺僧人深夜坐禅,又不準用飯,隻可以茶“打眼”,盧仝也跟着僧人們一一照做。

久而久之,盧仝就愛上了喝茶。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盧仝十六歲時,母親送他到揚州的叔叔那裡學做茶葉生意。

在揚州期間,盧仝去禅院拜見禮佛的禅師。

他看到禅師每日打坐靜心練功參禅,感到由衷敬佩,就留下來與禅師一起參禅修心。

盧仝後來還專門作詩一首《贈稚禅師》,描寫所見所聞 :

春風滿禅院,師獨坐南軒。

萬化見中盡,始覺靜性尊。

我來契平生,目擊道自存。

與師不動遊,遊此無迹門。

成年後,盧仝離家出遊,曾隐居洛陽、嵩山和揚州等地,生活清貧,唯獨喜好飲茶。

貞元年間,盧仝寓居揚州,并在揚州置辦了簡單的房舍,過着讀書閑居的生活。

貞元十五年左右,盧仝離開揚州回到濟源,毅然隐居到王屋山下的濟源花洞前,半耕半讀,問禅做茶。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為了向花洞旁的冰公學習佛理,盧仝在這裡買下一片田地,并留有一首《将歸山招冰僧》:

我心塵外心,愛此塵外物。

欲結塵外交,苦無塵外骨。

泌泉有冰公,心靜見真佛。

可結塵外交,占此松與月。

在濟源隐居數年後,盧仝又在洛陽裡仁坊賒買了一所宅院,繼續過着隐居的生活。

據記載,盧仝家中貧困,破屋裡别無長物,隻有圖書堆積滿室。

遷居洛陽期間,盧仝靠着隔壁寺廟裡的僧人送米充饑,每日依靠涼水和僧人的施舍勉強度日。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元和四年冬天,盧仝去揚州将房舍賣掉用來還債,把揚州老家僅剩的書籍也搬回洛陽。

盧仝的一生基本上都是這樣在隐居中度過的,他安貧樂道,絲毫沒有因生活困苦而改變志向。

二、《七碗茶歌》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盧仝雖然出身儒學世家,但喜愛與高僧往來,研讨佛理。

他的茶學體系中始終貫穿着儒釋道養生思想,并最終發展出了他的煎茶理念。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谏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誕生: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為谏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在他的詩中,别樹一幟地把茶飲的審美升華到了精神世界的領域,自出胸臆地抒發了他的愛憎思想,讴歌了返樸歸真、質樸無華的茶道精神。

這與當時茗飲活動所崇尚的繁缛、奢華之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在客觀上起到某種抗衡的作用。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茶對盧仝來說,不隻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

專心喝茶時竟可以不記世俗,抛卻一切名利,飄然羽化登仙。

一切百慮千愁,萬種情結,在這裡都得到化解,變成了習習而生的清風。

這是一種對宇宙生命的總體感悟,人生情感的徹底淨化。

這種純潔靈魂的神奇之飲的全過程,在盧仝的筆下淋漓呈現。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然而,最值得稱贊的是盧仝除了着重強調品茶的審美、功能和愉悅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在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與同情,放眼到天下百萬茶農的艱辛勞作。

得道成仙,直奔蓬萊,不是為已,而是為民請命。

他這種“心系天下蒼生”的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如果說,盧仝的《七碗茶歌》抒發了浪漫潇灑的情懷,那麼為民請命的這一節則凝聚了莊嚴的現實主題,從品飲境界升華到普濟蒼生的博大胸懷。

品茶雖讓飲者飄然欲仙,但茶人們并不是一昧地将不平之意消融在清茶之中。

相反,更為清醒地關注國計民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在品茶中更為明朗堅定。

三、黯然離世

盧仝的性格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是以一生不入科考,不被高官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

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征他為谏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龌龊,便把征召都一一謝絕。

正如他《冬日》詩中所寫的那樣“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從他後期的詩作《月蝕詩》、《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和《蜻蜓歌》等可以看出,他雖然不相忘官場,但他關心民生疾苦,渴求政治賢明。

然而,不幸的是,終其一生,盧仝也沒有親眼見到他所苛求的太平盛世,就隻能在貧病交加中度過一生。

公元 835 年,長安發生“甘露之變”,盧仝因留宿宰相兼領江南榷茶使的王涯家中,與王涯同時被宦官所害。

宦官的手段極其殘忍,他們看盧仝年老無發,就在他的腦後釘了一根釘子,将他迫害緻死。

盧仝的好友賈島曾在《哭盧仝》一詩裡寫道 :“長安有交友,托孤遽棄移。”“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盧仝就這樣落寞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這一生雖然短暫,卻足夠精彩。

他是一個詩人、一個隐士,還是一個名垂青史的愛茶人。

在唐代,陸羽的《茶經》與盧仝的《茶譜》可稱茶史上的雙璧。

陸羽的《茶經》全面論述了茶葉的起源、生産、飲用方面的知識,開茶道之先河。

盧仝的《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則以歌行體的形式,生動地描述了茶的采摘、制作、飲用以及有關精神層面的問題。

開啟了人們以茶遣興、以茶交友、以茶明志和品茶悟道的富有情趣的文化範疇,這首詩便成了脍炙人口的絕唱。

茶仙盧仝:七碗佳茗傳千古,一生精魄鑄茶歌

如果說陸羽《茶經》創立了中國茶道,那麼盧仝《七碗茶詩》則發展了中國茶道,為唐代茶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的“茶詩”把茶道的精髓用詩的語言闡述的出神入化,淋漓盡緻。

進而開拓了品茶的意境,概括了茶人品茶時由物質享受到精神升華的過程。

千百年來,盧仝的這首《飲茶歌》非但在海内傳播得家喻戶曉,并且蜚聲海外。

故事總會講完,茶也終會飲盡,但盧仝的文人風骨以及他遺留下來的詩作,卻是中華民族永恒的财富,永不會褪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