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賣房子的女人》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日劇,知乎評分8.9。該劇集勵志、溫情等多元素為一體,通過販賣房子的過程,向我們展示了萬千家庭的生活百态。而每一個故事中,都隐藏着我們每個人的縮影。也許生活中無法回答的問題,能在這部日劇裡找到答案。

劇中主要講述了天才房屋銷售員三軒家萬智,以自己獨特的賣房哲學銷售房屋的故事。三軒家萬智在高二時失去父母,同時,還背上了父親5000萬日元的債務。無家可歸的三軒家在公園露宿,高二就開始工作還債。

她總是冷酷地說着:"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好像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賺錢。但其實,沒有家的她,比任何一個房産銷售都希望顧客住進溫暖的家。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完《賣房子的女人》,有的人感動于不同家庭被療愈的過程,有的人被勵志的職場故事所鼓舞。而我則把這部劇看作銷售的成長指南。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軒家用心了解顧客,幫顧客發現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真實需求的過程。

是以,我會結合《賣房子的女人》這部日劇的故事情節,帶大家一起探秘天才房屋銷售員三軒家萬智無往不勝的銷售秘訣。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劇情從三軒家萬智進入teiko房産中介擔任銷售總管開始。剛進入公司,她就主動請纓要賣掉公司最難賣的那套房子。那個房子一室一廳,門前有一段上坡路,而且離車站遠。但三軒家僅用2天時間就将其售出。

三軒家的第一位顧客是一對醫生夫妻。因為奶奶去世,無法照顧年幼的兒子,他們想買一套離上班醫院近的,三室一廳的新房。但下屬推薦了8次房,都沒有滿足顧客的心意。

三軒家接過下屬的工作,在醫生家裡仔細觀察他們原來的生活。她發現,小男孩非常喜愛奶奶,他不願搬家,是因為不願離開奶奶生前住的房子。而且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小男孩其實很孤單。

第二天,三軒家帶醫生夫妻和小男孩一起去看新房。新房不是醫生想要的三室一廳的大房,而是一間一室一廳的小房子。

但三軒家将新房布置成舊家的樣子,放上了男孩畫的奶奶的畫像,還搬來一盆奶奶院子裡的枇杷樹盆摘。小男孩一看到盆栽就說奶奶來了。

而且,站在這間房的陽台,就能看到醫生夫妻上班的醫院,他們如果站在醫院頂樓就能看到家裡,距離近到能跟對方喊話。這樣即使沒辦法回家,小男孩也會覺得父母陪在身旁。

最後,他們買下了這套一室一廳的房子。而這房子就是公司最難賣的那套。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為什麼三軒家推薦一次就能成功簽單?

因為她準确洞察了顧客的真實需求。

美國心理生物學愛斯佩裡博士證明了大腦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左腦被稱為理性腦,進行理性、邏輯分析。右腦被稱為感性腦,包含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潛能。

《沖突》這本書中提到,營銷的本質就是要解決消費者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之間的沖突。比如,家庭和事業、愛情和金錢、上班和娛樂、美食和肥胖等。

在劇中,三軒家要解決的沖突就是醫生希望通勤距離短,又有高品質生活的理性需求,和小男孩希望不離開奶奶,又能多和父母在一起的感性需求。

而醫生夫妻真正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和成長。他們能為了孩子犧牲自己想要的品質生活。三軒家抓住了顧客痛點,自然能順利賣出房子。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一對老夫妻想賣掉原來兩層樓的小洋房,置換成一間簡陋的小房子,然後把多餘的錢留給他們年過40的兒子。

老夫妻的兒子因人際交往問題産生了心理障礙。20年來,他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不願出門,連父母也不見,隻跟他們用短信交流。

如果老夫妻隻買一套房,那麼剩下的錢隻夠他們的兒子生活9年。但他們的兒子很明顯已經不可能再融入社會,靠工作養活自己了。

三軒家了解情況後,推薦他們購買兩套同一樓的小房子。一套老夫妻住,一套兒子住。父母離世後,另一套房出租,作為兒子的收入來源,這樣他就能一直維持不與外人接觸的生活。

最後,他們接受了三軒家的推薦,購買了兩套房。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的動機,總是出于對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兩大需求。

滿足物質層面需求的商品,僅僅滿足了消費者對使用價值的需求,在市場中,同類型的商品還有很多。

但消費者也需要在精神層面得到滿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隻喝茅台,穿衣隻穿名牌的道理。

物質功能和精神滿足作為商品的二進制性,共同刺激着消費者的購買意識,隻有滿足了這兩個層面的需求,才能完整地解決消費者的購買沖突。

但這一點很難做到。通常,隻要能滿足其中一個層面的需求,就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賣點。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2003年,雅客v9糖果在短短一年時間内将企業銷量從6000萬提升到8億,成為了中國糖果行業的黑馬和上司品牌之一。

為什麼雅客v9能創造銷量奇迹?

因為2003年非典結束後,中國消費者對維生素的認知被普及,補充維生素能提高免疫力的觀念已經形成。而當時的糖果品牌中沒有專門補充維生素的産品,雅客v9就抓住了這一物質功能的差異化,成為了市面上獨一無二的産品。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在很多美國大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人坐在哈雷機車的皮革座上,聽着引擎發動時巨大的咆哮聲,穿着厚厚的黑皮夾克、牛仔靴,臉上露出不羁的表情,仿佛置身天堂。

為什麼在哈雷機車上騎行會如此享受?

因為哈雷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生活态度的象征,一種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這不是目的地,它是一場旅行",對于哈雷迷來說,騎行哈雷機車的過程給了他們精神上自由感的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要創造同時滿足消費者物質功能和精神滿足的商品很難。

但在劇中,三軒家為老夫妻推薦兩套房子,就即滿足了他們居住的物質功能,又滿足了兒子長期家裡蹲卻能有穩定收入的精神需求。

三軒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賣點,也意想不到的改變了40歲宅男的生活。

三年後,老夫妻的兒子出了一本書,教授悠閑自得家裡蹲的生活奧義。銷量突破了100萬冊。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三軒家萬智無疑是熱愛生活的。她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她還說,我會幫顧客找到最合适他們的房子。為了做到這一點,她總是能體諒顧客不被了解的生活難處。

那些有特殊癖好的顧客都認為,要改變自己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可是他們無法改變,甚至得不到别人的了解。三軒家總是能幫他們找到不改變自己,也能獲得美好生活的可能。

舍不得丢東西的女生,和過着極簡生活的男生。他們愛着對方,卻因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多次錯過彼此。安軒家幫他們找到一棟窄小的3層樓房。女生在三樓收集自己心愛的物品,男生在一樓過自己的極簡生活。然後,他們一起在二樓吃飯,交流。

愛情不是讓某一方妥協、改變,過上步調一緻的生活,愛情是包容彼此的不同,卻能磨合、互補的過程。

20年宅在家,不願與外界接觸的大叔。他的父母每天在家門口放着兒子嶄新的皮鞋,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天兒子能重新回歸社會。下屬也建議應該按照老人的意願推薦房子。但三軒家說,不要以無聊的常識和狹隘的價值觀判斷事物。

不同的經曆,将人引向不同的生活。能包容不同的存在,可能是最普世,也最樸實的價值觀。

尼采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當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并不存在。"

《賣房子的女人》: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01 左腦理性VS右腦感性: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02 物質功能VS精神滿足:挖掘意想不到的賣點03 我販賣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帶着我願意了解,我嘗試了解,我能夠了解的态度,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也許,這就是三軒家萬智無往不勝的銷售秘訣。

維亞,專注個人成長,分享有趣生活。愛閱讀、愛思考、愛分享,期待遇見一同成長的你。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