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北京,甜而不膩,甜過初戀的糖火燒,北京人都好這一口!

一說起糖火燒咱老北京人都不陌生,香甜酥軟的口感百吃不厭,直至今日,糖火燒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過去老北京最有名兒的就是通州大運河大順齋的糖火燒了,因為大順齋的糖火燒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夏不易黴,冬不易幹,而且一放可以放好幾個月
這裡邊還有一個故事流傳至今,在二十年代初的時候咱北京城有一個回民阿訇,名叫張遷,他要去聖地麥加朝觐,路上帶的幹糧正是大順齋的糖火燒,同行人帶的吃食都壞了,唯獨他帶的糖火滋潤如初,香甜可口
在傳統文化中還認為它是一偏方兒,專治鬧肚子,甭管是三伏天兒還是三九天兒,隻要您腸胃不舒服了,您來倆糖火燒正合适
曆史上過去老北京有一位南方來的客商叫大順,他的家人就是水土不服,經常鬧肚子,于是為了治鬧肚子就用了這個偏方兒,也就是麻醬和紅糖,鬧肚子的時候把這兩種吃食配在一塊兒立馬就能見效
但問題經常這樣吃擱誰都得膩,是以一琢磨後就想到了把麻醬和紅糖做到面食裡頭烙成燒餅,這就是老北京糖火燒的雛形!
這樣既調節了腸胃又能吃到美味兒,簡直就是一舉兩得,慢慢的糖火燒在京城就發展起來了,又好吃又治病,是以咱老北京人百吃不厭
不過這糖火燒想要做到極緻的美味一定要從裡到外都有焦糖焦香口感,而北京城老字号賣的糖火燒各有各的特點,不過在家其實也能做出老北京傳統糖火燒,而且老北京人還有一個竅門兒,做出來的糖火燒跟老字号一樣焦香濃郁
首先要說的就是炒麻醬,不少人覺得麻醬用不着炒,直接和上就行,其實不然,一定要炒糖,炒麻醬,為的就是增加顔色還有焦糊的香味兒,而且糖火燒好吃不好吃主要是看焦糖的味兒濃不濃,是以老北京人的竅門兒就在這兒呢
紅糖和麻醬要下鍋炒制,鍋裡加底油,避免糊鍋,然後下入紅糖,紅糖的量可以根據自個兒的喜好來定,鍋裡倒點水把紅糖炒化,現如今的麻醬做出來的燒餅色一般都不深,是以把紅糖炒一下,有助于它加深顔色,另外還有種焦香味兒
等把紅糖炒得冒大泡兒就能下入麻醬了,下鍋後拌勻就成,接下來卷火燒的時候也有不少講究,重點是得把焦糖抹勻,不能有一點死疙瘩,和面時一斤面粉,需要開心果大小的泡打粉和大半碗的水
而且還要快點和面,因為這個糖火燒是半發面的,和面的時候要盡快揉成團兒,不然的話它就發起來了,把面和滋潤後饧發兩三分鐘後就可以做火燒了
首先就是把面擀成大片兒,通常要擀成半個筷子的厚度,擀得越細越高越好,是一個三角形,讓焦糖均勻的竅門兒就是把面擀成三角形,然後把麻醬鋪滿,不留任何縫隙,然後把面卷起來,要想讓糖火燒分層,卷的時候有不少講究
因為出不出層兒關鍵在兩邊,兩邊始終要是齊的,得向側面兒扽,不是往前扽,重點是同步進行,不能抻得太薄,說白了就跟雜志的封面那麼厚就得了,把它做成三角形就能把面兩邊抻得薄薄的,這樣層次才會多而均勻
有的地兒漏了也不怕,因為還要把它疊起來,重新再揉爛了以後再卷起來,而且老北京糖火燒是混酥的,好吃的糖火燒麻醬和面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以破了也沒事兒,最後把收口兒沖上,兩頭對折過來,把它摁扁,大概摁成一個巴掌寬就成
最後卷起來,揪成四方劑子,摁成燒餅形狀,用烤箱烤四十五分鐘,老北京的糖火燒就做得了,麻醬的香味兒,濃濃的焦糖還有淡淡的香味兒迎面撲來,趁熱吃甭提多香了
其實關于老北京糖火燒的曆史故事少之又少,但它卻是老北京人經常吃的一道小吃,又能解饞又能當主食,從選料到制作都是老北京人傳下來的手藝,而且甭看糖火燒身材嬌小,但它的味兒一點都不比其它老北京小吃遜色,甚至還有北京人把它稱之為甜過初戀的糖火燒
現如今走進任何一家賣糖火燒的老字号都能聞着一股撲鼻的香味兒,讓人仿佛瞬間就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北京城,說白了就是過去老北京國營商店的那種氛圍
現如今都說中華美食馳名中外,其實真正能馳名中外的吃食并不多,而糖火燒就是最像樣兒的代表,燒餅也好,糖火燒也罷,它們不僅僅隻是一道老北京小吃這麼簡單,一說起老北京小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幹淨衛生又好吃
但其實這裡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老北京人對吃食的講究,甭管什麼吃食,都離不開傳承二字,而在老北京人眼中這些小吃的味道可以連接配接起老北京記憶!
本文由北京城old原創,歡迎關注北京城old school公衆号!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