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師親,在我們的印象中老師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尊敬的職業。然而在古代,有許多老師地位不高日子不好過,竟然在教書之餘還要幫地主做工幹活。
古人很講究尊師重教,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把一個學生謙恭求學的情景描寫地十分生動,學生問老師問題往往都是“俯身恭耳以請”,韓愈的《師說》亦把傳道受業解惑為己任的師者形象描繪得十分形象。然而實際上,老師并非多少光鮮亮麗的,而在“學而優則仕”的背景下,願意當老師的并非全是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人。
私塾的産生和興盛
最初教育都是在官府中實行的,而自從孔子開辦私學并且大獲成功開始,私學便開始興起。早在《學記》就記載了先前的教育機構,“家有塾、黨有庠”。

(孔子)
最初私塾教學内容廣泛,後來因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私塾教授的主要内容就定為儒家典籍。學習儒家典籍,更容易被選官入仕。後來隋唐,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而考試的内容是圍繞儒家五經,私塾學館更是把儒家學說作為主要教授内容了。蒙學基本完成識字教育之後,便可以進入四書的教育了。
最早當老師是“國老”和“庶老”,也就是一些曾經當過官學識淵博的老人,後來私學興盛,私塾産生,老師的需求更大了,就有一些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人來教書。
有人把私塾先生用自身所學知識靠教書謀生的方式,叫“舌耕”,即用舌頭來傳播知識賺錢謀生。這種說法十分形象生動,比起靠體力勞動的大多數古人,老師是靠口舌工作的。這個說法最早出自大學問家賈逵。東漢大學問家賈逵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的老師,一生著作等身,教授出了很多弟子。因為賈逵學識淵博,許多學生慕名向他求教,甚至不遠萬裡拖兒帶女住到他的家門附近,希望效仿“孟母三遷”。他的學生也會提供束脩,因為學生多束脩就很多,以至于糧食堆滿了糧倉。于是便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力耕所得”,而是通過“舌耕也。”
(賈逵畫像)
不過當塾師也有限制,私塾不論規模大小、學生多少,都規定做官者不得為教,隻能偶爾來教,不能專職。一部分人官職被革或退出官場,就去教書了。還有一些讀書人考取了一定功名,但沒能進入官場,受生活所迫,轉而教塾。
不少落魄書生、窮酸秀才,他們滿腹經綸,卻沒能進入官場,隻好退而教塾。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懷才不遇,屢試不第,迫于生計曾在一姓劉的大戶人家做過塾師。對于這些人而言,教書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不過老師畢竟也是一個風光的職業,還能“教學相長”,是以算得上是這些落魄文人的好出路了。
學生随師學習,要付一定的費用,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要交“束脩”,孔子當時就有這樣的習俗,往往是十條幹肉。有的學生節假日也是要向老師交錢糧的。
(束脩六禮)
到了後來,經濟水準發展了,老師的待遇略有提高。還有了給老師的“束脩六禮”,即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和瘦肉條。芹菜和“勤”諧音,蓮子應“苦心”,紅豆即“鴻運”,棗則是“早日高中”,桂圓是“圓滿”,幹瘦肉條則是春秋時候就流傳下來的習俗了。
清代《碑傳集》描寫了私塾先生的待遇,有位老師尹绾開了私塾教學,因為名聲大學生很多。每個學生一年的“歲奉錢四百或八百至千錢”,如果有二十個學生,就有很豐厚的工資了。
如這位尹绾還有東漢賈逵這樣的大學問家而言,教書當然可以谷滿陳倉,但是更多的老師是沒有那麼好的待遇的。古時候老師的工資是沒有保障的,隻能靠學生補給,如果遇上荒年災月,或沒有學生,就很凄涼了。就是後來有的大的私塾,雖然不用自己去找學生,但是私塾給錢總是七扣八扣私塾老師的日子也并不好過。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鬧館》中寫道:“束脩錢四千正七折八扣”,就是說一個塾師一年的束脩約四千錢,但是私塾并不是按這個全部給你的,“要白銀有八分就算一錢”,古人銅闆、白銀的兌換并不友善,私塾就借這個扣下一些錢,此外,“有一天不上學也要折算。”如有一天耽誤就要被扣錢。不過塾師除了有固定的束脩外,每逢端午、中秋等節日,學生還要給老師送“節禮”。
(蒲松齡畫像)
有的私塾先生在教學之餘,還要幫助東家幹些雜務。由于私塾先生是讀書人,是以除去教書、為東家做事外,還要為鄉黨鄰裡做許多雜事,比如寫一些文書之類的東西。
不過做塾師也是有好處的。一個是社會地位比較高,尤其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之下,老師被社會公認是一種清白而崇高的職業,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師親”,大多學生無論是迫于社會價值觀壓力還是真的有孺慕之心,都會把老師視為重要的長輩。據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孔子困于陳、蔡時,曾“七日不嘗粒”。他的學生顔回經常拿菜來敬獻老師,并表示仍然會決心跟孔子學習。顔回的薄禮表明了自己尊師的感情。
(老師講學)
而且當老師不僅可以繼續學習,教學相長,遇到了有潛力的學生,也是多條路。有不少人就是因為當了老師,找到了一條“終南捷徑”。比如《紅樓夢》中的賈雨村,他因為做了林黛玉的西席,後來便通過林如海的關系結識賈府,最終出仕為官。
從讓國老和庶老兼任,到官學、私學都出現專門教授知識的老師,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的不斷發展。不過與主流光鮮亮麗的老師相對,古代也有一些普通的老師待遇不高,而且寄人籬下,還要幫東家雜事。
參考文獻:
蒲松齡《蒲松齡集》
曹雪芹《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