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事業機關公共基礎知識:教師與教師節的來曆

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7個教師節,主題是:赓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那麼你知道教師起源于什麼時候嗎?教師節又是在什麼時候确立的嗎?

一、知識介紹

1.教師的來曆

“教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學記》中:“教師者是以學為君也。”“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如《史記》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當時僅指年齡輩分最尊的學者。“老師”一詞随後多有演變,但萬變不離本意。“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師父、師傅都是對老師的尊稱。唐朝韓愈《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更是把“老師”的職業闡述的精煉明确;而“老”字是古時對公卿大夫的尊稱,後來将兩字合在一起,稱作“老師”,成為對教師職業的稱呼。

在原始社會,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進行的,父母長輩就是教師。他們教育後代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生産,傳授勞動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的傳統行為習慣。而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專門職業是在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産生以後。我國的學校是産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古籍記載在堯、舜、禹的時候已有大學,名叫“成均”。這時的學校兼做養老、藏米之所。将富有生産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由集體敬養,這些老人自然擔負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養老的場所逐漸變成了傳授知識的學校。教師就是這些老人,并有了最初的級别,即“國老”與“庶老”。

“教師”之是以稱之為“師”,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馭等軍事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是以,西周初期學校的教師都是由進階軍官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随着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漸多起來,因而教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于“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以,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成為“教師”。

奴隸社會鼎盛時期的西周,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和“官守學業”的局面,就是政教一體、官師合一,培養統治階級的治國人才。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開始建立。文化教育也随之發生變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學衰落,私學興起。王室、諸侯忙于戰争,社會動亂,由于社會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散失民間。破落奴隸主貴族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流落到社會下層,成為私學的教師。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較單純、獨立的社會職業。

至此,教師作為古代社會分工的産物,從遠古時代融于生産勞動的非專業化的原始形态,演變為從事古代學校教育的泛專業化形态。

2.中國教師節的來曆

不同國家、地區訂定“教師節”的時間有所不同。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 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并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這個教師節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承認,但在中國各地産生了一定影響。

此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為過教師節。直至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希望通過這一節日的設立達到尊重教師、重視教育的目的。

二、考察形式

本知識點為記憶型考點,需要考生着重掌握注意日常積累。

事業機關公共基礎知識:教師與教師節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