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争是政治的手段,是以任何一場戰争的爆發都有深刻的原因,要麼為了擴張領土,要麼為了掠奪資源,要麼為了和平和正義。
但不管是出于何目的引起戰争,傷亡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戰後的滿目瘡痍也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可是一個國家要想樹立強大的國威和軍威,最好的手段也是戰争,戰争的勝負除了與人數和武器裝備有關,還與戰略戰術和軍人的意志有關。

武器裝備是客觀不可改變的,軍人的意志是主觀不能把控的,至于其他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都是固定的,唯有戰略戰術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的。
說起戰略戰術,中國人可以無比的驕傲和自傲,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典籍,而且善于觀察和總結的中國人更是将戰略戰術在戰場上運用的爐火純青。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打赢的最大硬仗就是抗美援朝戰争,這場戰役中也有很多經典的戰例。
有一場戰役,李奇微率領的軍隊已經“潰不成軍”,彭德懷下令追擊,韓先楚卻發回急電,千萬别再追了,有可能是佯裝逃走,誘敵深入。
奔赴北韓戰場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抵達北韓戰場之後,美軍憑借着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人數衆多,迅速扭轉了北韓戰場的局勢,不僅奪回了南北韓丢掉的城池,還打的金日成無招架之力。
在金日成向毛主席來搬救兵的時候,毛主席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決定派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北韓,一來是為了保家衛國,因為北韓戰場的戰火已經燒到了中朝邊境;二來就是為了揚新中國的軍威和國威,讓其他國家看看新中國的實力。
彭德懷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的總司令人選,他後來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能,沒有辜負黨中央和人民的重望。
但戰場上絕地不是逞英雄主義的地方,即便是再英明的指揮官,也需要下屬和士兵的配合。在北韓戰場上,除了彭總司令威名遠播之外,還有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軍事人才。
開國大将韓先楚是随同彭德懷一起入朝的,他原本是湖北農村的一個放牛娃,因為不想再過暗無天日的苦日子參加了當地的遊擊隊,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英勇善戰的他屢次在沖在最前,到了紅軍長征時期就擔任了營長一職。1937年還在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專門學習過軍事理論,後來也是我軍中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戰場屢立奇功
在解放戰争中率領軍隊解放了武漢、長沙等地,外号“旋風司令”。到了抗美援朝的時候,他被任命為第13兵團的副總司令,而打響北韓戰争首戰的是第40軍,這支軍隊是韓先楚的舊部,是以在戰前動員的時候他說:“一定要打出樣子來,不然我這個老軍長臉上可不好看啊”。
由于是老部下,他們之間默契十足,彭德懷也對韓先楚的作戰能力深信不疑,是以就将前線的指揮權交給他。
這對于韓先楚來說既是信任,也是壓力,美軍當時也是第一次和志願軍交火,火力很猛,雙方都想首戰告捷,以打擊對方的軍心,壯自己的士氣。
在激烈的炮火聲中,志願軍赢得了首戰的勝利,這其中有志願軍的頑強意志,也有韓先楚的指揮得當。
第一次戰役之是以打得很激烈和困難,與第38軍未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有關,是以在第二次戰役中彭德懷指令韓先楚指揮第38軍攻打德川。
其實這一戰志願軍的劣勢十分明顯,但志願軍一個個鬥志昂揚,冒着敵人猛烈的炮火沖破了封鎖線,殲滅了駐守在德川的美軍第二師大半的兵力,“38軍萬歲”從此而來。
接連兩戰的勝利直接令志願軍士氣大振,可是美軍的實力也并不差,是以在後續的戰役中,美軍也開始調整戰略戰術。
韓先楚指揮的第三場戰役相比于前兩場更容易,所到之處的美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很多人都有乘勝追擊的想法,包括彭德懷在内。
可是韓先楚畢竟和美軍有過兩次交手,美軍的實力他是清楚的,何況這次指揮美軍的還是李奇微。
沉着冷靜應戰
在接到彭德懷乘勝追擊的指令之後,韓先楚卻急電彭德懷,直言千萬别再追了,李奇微率領的美軍“潰不成軍”可能是佯裝的,誘敵深入之後一網打盡。
他建議将主力留在漢江以北,彭德懷也是作戰經驗豐富之人,他采納了韓先楚的建議。韓先楚敏銳的洞察了美軍的意圖,才避免了志願軍的一次大規模傷亡。
雖然志願軍和美軍相比一直在武器裝備和物資補給上處于劣勢,但是韓先楚帶領的軍隊總是能出奇制勝,他帶領志願軍又接連取得了第五次、第六次戰役的勝利。
韓先楚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立下了很多功勞,可是他畢竟年齡大了,加上北韓戰場的環境十分惡劣,到了抗美援朝後期因為身體原因他不得不回國治病修養。身體稍微好轉,他就要求再回前線,但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也就再也沒有回到戰場。
1955年,我國第一次實行軍銜制,韓先楚被授予上将軍銜,據說他是上将中檔案最厚的一位,因為他參加和指揮的戰争太多了。
他不僅是上将中檔案最厚的人,就是在其他國家情報部門的資料中,韓先楚也是一位資料豐富的人,因為他在戰場上創造了很多戰争奇迹,他能想出各種出奇制勝的招數,也是得益于他對戰場敏銳的洞察力和理性的分析研判。
小結:
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叫工農紅軍,從這個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軍隊中大多數人都是出生于勞工和農民。
在早期的軍隊中,有過軍事院校學習經曆的人少之又少,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幹革命的決心和信心,而且很多人都是在革命的過程中邊打仗邊學習,在了理論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作戰能力。
韓先楚就是一位文化水準不高,但極具軍事天賦的人,他很擅長從戰争中總結經驗,而且每次指揮戰役的時候總是保持理智和冷靜,他研究和制定出的戰略戰術往往都是開創性的,也是其他人學不來的。
在北韓戰場上,面對李奇微的“潰不成軍”,彭德懷下令乘勝追擊,可是韓先楚卻經過科學的研判之後急電彭德懷,千萬别再追了,敵人有可能是佯裝逃走,誘敵深入。
事實也證明了韓先楚的判斷是正确的,可惜的是由于身體原因,韓先楚沒能打到北韓戰場結束就回國修養治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