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化隆回族自治縣168公裡,占黃河青海幹流線的近十分之一。在保護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讓母親河造福一方?化隆新一屆上司班子提出在黃河上遊高品質發展路上打造“化隆樣本”,即挖掘黃河沿線豐富的旅遊資源,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讓沿線群衆吃上旅遊飯、生态飯。
近日,《西海都市報》東行海東采訪組走訪化隆縣沿黃流域的群科鎮安達其哈村,甘都鎮水車村、阿河灘村,在這3個村的所見所聞,讓我們感受到化隆新一屆上司班子對沿黃流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如今,化隆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不再是黃河邊一個寂靜的小村。在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春風的激蕩下,這裡成為投資者的熱土、新的旅遊目的地。
秋天,安達其哈村的清清黃河水和絢麗秋色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畫。經過多年打造,安達其哈村成為集民俗文化、觀光采摘、生态休閑、花海體驗、産品加工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示範基地。
看中安達其哈潛在的旅遊發展資源,化隆縣宗喀噶哇倉非遺文化中心将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從大山深處的金源鄉搬到這裡。中心負責人更登才讓說,安達其哈村距離群科新區一步之遙,便捷的交通、舒适的氣候,到這裡賞花、觀鳥、看黃河美景的遊客越來越多。他們将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搬到安達其哈村,也是借助安達其哈的名聲,帶動産品的銷售。
加工工廠中的房間裡,幾名年輕的畫匠正在菩提葉上創作。當菩提葉遇上唐卡,一片葉子随即改變命運。記者看到“滴水葉尖”的葉子清晰透明、薄如蟬翼,葉面畫上了精美的唐卡,畫像線條細膩流暢,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驚歎。
“葉畫由來已久,隻是缺乏創新。”更登才讓說,菩提樹是一種熱帶植物,這些碩大的菩提葉經過一番精心“裝扮”,身價提升百倍。今年,他們在葉面上繪制了56個民族大團結的元素,銷量十分可觀。
酒香也怕巷子深。更登才讓說,中心是一家主要制作銷售唐卡、面塑、藏繡等為一體的企業,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開發了獨具特色的“菩提葉唐卡”作品。此前,大山深處因交通不便、資訊閉塞,這些特色産品沒有找到“婆家”,自從搬到黃河邊的安達其哈村,銷路也逐漸打開了。
把加工工廠中的房間搬到安達其哈村,産品不僅被廣大遊客熟知,也帶動産品的銷售。另一名負責人央宗說,目前公司開發了一批民族團結、抗疫等主題繪畫作品,越來越受市場的歡迎。
産品做好了,銷路打開了,畫匠的待遇也提高了。通過“公司+手藝人+農戶”的模式,将散落在民間的手藝人聚攏起來,組織教育訓練,利用農閑時節制作手工藝品,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一大批農牧區手工藝人增收緻富。
依黃河岸邊而建的化隆東泓人才教育教育訓練基地,也是看中安達其哈村潛在的旅遊資源。基地負責人馬先生介紹,基地通過整合6個村産業扶貧資金,打造集黨史館、黨建長廊、黨建有聲圖書室、人才文化、科技文化、傳統文化、體驗式教育教育訓練、愛國主義教育教育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教育訓練基地。
優越的地理環境、健全的教育訓練設施,吸引省内不少機關的人到這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拓展教育訓練等。在化隆東泓人才教育教育訓練基地,最亮眼的當屬黨史館。黨史館陳設黨史讀物、展現百年黨史,填補了化隆縣域紅色教育和綜合教育訓練的空白,成為我省黃河流域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和旅遊基地。
水車村變大了。這裡不光産糧食,還種植了城裡人喜歡吃的新鮮水果。
對水車村村民張六生來說,今年又是個豐收年,種植的8畝葡萄喜獲豐收。白露過後,張六生栽種的葡萄熟了,他和妻子一直沒有消停過,張羅着給遊客采摘葡萄。
“老張,給那邊的遊客稱斤!”
“稍等會,馬上來啦!”
葡萄地裡,老張和妻子忙碌着。老張說,前兩天,到地裡采摘葡萄的遊客激增,這兩天的銷量可觀,一天能賣二三百斤。
說話間,張六生的電話又響了。“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采摘的電話。”老張從帳篷裡取了幾個食品袋,帶着遊客又鑽進葡萄地裡。
地處黃河邊的水車村,可謂“種什麼得什麼”,這裡氣候适宜,水資源豐富。早些年,張六生抓住家鄉氣候、水資源等優勢,在玉米地裡試種葡萄。經過多年的摸索,玉米地裡收獲了沉甸甸的葡萄。
“以前,村上曾栽種過葡萄,成片的葡萄園成為村裡的一大亮點。然而,好景不長,葡萄園消失了。”張六生說,坐擁這麼好的地方,這樣下去,可虧了這片金子般的土地。
為了種葡萄,張六生跑到遙遠的新疆吐魯番學習種植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三年的摸索和打拼,葡萄又在水車村開花結果,煥發出新的活力。目前,張六生栽種的葡萄有四五個品種,一年下來0.5公頃地的産量達到1.5萬多公斤,收益比種玉米翻了幾倍。
産量高、收益好,張六生種葡萄越來越有信心了。秋收後,張六生要着手建溫室大棚,他說溫室大棚裡栽種的葡萄成熟早,能賣個好價錢。等溫室大棚的葡萄賣完了,露天的葡萄也到采摘期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這麼好的黃河水,可不能讓它白流。”現在,水車村借“水”生财,做活“水”文章,發展壯大以果蔬、冷水魚為主的觀光産業,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阿河灘村,一個古老的村落,在這裡,百年以上的曆史和文化遺迹随處可見。
穿過一條小巷,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榆出現在眼前。這棵古榆樹樹心雖已枯死,卻依然生長茂盛,每到夏天,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棵古樹已有800年的曆史,見證了阿河灘村的變遷。每年春天,古樹長出新芽,到夏天更是枝繁葉茂,成了村民乘涼的好地方。
稀奇的是,這棵白榆樹心有個大洞,能同時容納五六個成年人。古樹樹幹巨大,需7個成年人方能合抱。不僅如此,古樹從不同角度看都造型各異。從東往西看,仿若翩翩起舞的鳳凰。從北往南看,枝幹酷似龍首。從西往東看,又像是矯健的藏羚羊。
馬文忠介紹,村裡百年以上的古榆樹有四十多棵,其中一棵最老的古榆樹樹齡高達808歲,成為阿河灘村旅遊的主要景觀之一。
穿過小巷,沿着木棧道一路前行,清澈的黃河出現在眼前。放眼望去,宛如絲帶的黃河河曲和燦若明霞的地貌景觀盡收眼底。阿河灘村坐落在黃河三級階地上,高出現今水面20米左右,河岸陡崖上古黃河沉積物結構酷似“三明治”,令人思緒萬千。
繼續前行,山腳下一眼泉水汩汩流出,清澈如鏡。馬文忠介紹,阿河灘村南的黃河岸邊3處泉水取樣和水化學的測試結果表明,泉水中微量元素锶和锂的含量均超過我國天然礦泉水中锶的标準,為弱堿性水,泉水量大,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價值。
在阿河灘村,我們還看到古遺址村落、花海、果園、民宅等。9月,化隆縣政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建設團隊共同釋出阿河灘村地質遺迹和文化遺迹成果稱,阿河灘村主要地質遺迹資源包括黃河河曲、河流階地、泉水、彩丘地貌、崩塌地質災害等;主要人文遺迹資源包括千年古城牆、古墓群、青銅器和彩陶等,是研究黃河文明的理想之地。
滔滔黃河水自松巴峽進入化隆縣,蜿蜒168公裡,水域面積廣,資源優勢明顯,串起李家峽、直崗拉卡、康楊、公伯峽、蘇隻5個大中型梯級電站,十多萬畝沿黃水域日夜不息地流淌。
化隆縣委書記張愛如表示,化隆的發展看文旅,文旅的希望在黃河,要充分挖掘九曲黃河、丹霞地貌、熱夢科巴、百年藏莊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優勢,打造沿黃文旅品牌,努力在黃河上遊高品質發展上打造“化隆樣本”,成為“五個新海東”建設的後起之秀。
(記者 趙俊傑/文 鄧建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