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楊德昌》系列第二篇:《指望》。
《指望》是楊德昌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在1982年上映,是《光陰的故事》中的一段。

這部電影背後的制作方是中國台灣中影公司,當時的中影以拍攝“健康寫實主義”電影為主,向來以頑固不化的保守主義思想著稱。
但是,年輕觀衆渴望看到新的東西,中影的老派電影越來越不吃香,這時中影的總經理明骥,發現了這個問題,決定進行“革新”,讓自己的兩個手下吳念真和小野去召集新電影人一起拍攝了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被看成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
楊德昌、吳念真、小野、柯一正和侯孝賢等,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力和旗手。
楊德昌的《指望》是《光陰的故事》中,最突出的一段,講述了青春期的少女小芬的情窦初開的故事,女主角小芬可以說是楊德昌電影中所有女主角的原型人物。
在所有楊德昌的電影中,女主角幾乎是不變的,永遠是文靜,直短發,一身青春色彩的校服,這些美學特征,在《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得到了延續。
《南京!南京!》的導演陸川曾說過,所有青春片都是抄楊德昌的,青春片終于楊德昌。
在《指望》中,少女小芬喜歡上了租住在自己家裡的男大學生,她曾看到男大學生赤裸上身在搬磚。
那一刻,小芬怦然心動。
小芬曾想以做作業的借口靠近男大學生,卻發現被姐姐捷足先登,那一刻,小芬夢碎了。
與此同時,小芬和自己的同齡男孩,一起學騎自行車,同齡男孩比小芬矮了一頭,楊德昌對于青春期中,男女之間的差異的觀察是十分敏銳的,就像《牯嶺街》中的小四和小明。
當小芬已經情窦初開時,同齡的男孩仍然在學習騎自行車,心裡想的是,學會騎自行車,學跳繩,長高個,學打籃球。
這個男孩仍然幼稚,沒有想到什麼男女之情。
在電影選角上,楊德昌因為在《浮萍》中啟用過石安妮,堅持要用石安妮作為女主角,差點和制作公司鬧翻了。
這部《指望》在當時非常具有先鋒性,比如有少女初潮的情節,少女在鏡子前脫衣服審視自己身體的情節,少女偷窺男大學生身體的情節,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的非議,楊德昌堅持要拍出來,甯願不拍決不妥協。
事後,楊德昌對這段戲的拍攝表示并不滿意,沒有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那是個夏天,很熱,氣溫很高,人身上黏黏的,心頭多半帶點莫名的燥,空氣裡濕度高。青春期的女孩突然看到了另一性的身體,那種奇異,新鮮,或許害怕,都跟夏日的黏、濕、悶熱纏在一塊,就是這樣的記憶。”
對于使用的慢動作鏡頭,楊德昌也表示是不自信的表現,因為經驗不夠。
“特寫鏡頭、慢鏡頭,其實都是作者沒有信心:我沒有把握你一定看到裡面的東西,我要不就弄近,要不就放慢給你看。 後來很自然就會想到這個事情,當我有信心的時候根本不會去碰,想都不會想到,其實都是信心的問題。”
在之後楊德昌的所有電影中,都看不到慢鏡頭了,特寫也很少了。
《光陰的故事》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意義非凡,值得回味,《指望》也是楊德昌電影美學風格初露端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