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講《機器人瓦力》之前,不得不說的就是他的制作工作室業界大牛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盧卡斯影業公司的電腦動畫部,1979年由于《星球大戰》的大獲成功,盧卡斯影業成立了電腦動畫部,而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特效公司“工業光魔”也是那期間成立的。1986年喬老爺以1000萬美元收購盧卡斯電腦動畫部後成立組建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06年又被迪士尼以7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20年間公司身價暴漲740倍。從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大火之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就走上了他的開挂之路,此後隻要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一定是當年奧斯卡的大熱門,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定律。
本周小編就要挑幾部我心中的最優秀的皮克斯動畫長片講一下,包括小編最喜愛也是今天要說的《機器人瓦力》,随後是溫暖人心的《飛屋環遊記》,還有重點推薦最催人淚下的《尋夢環遊記》。
《機器人瓦力》是2008年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制作由導演安德魯·斯坦頓繼《海底總動員》之後再攀高峰的一部科幻長片動畫電影。獲得當年200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及其最佳原著劇本、最佳配樂、最佳歌曲、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多項提名。本片導演安德魯·斯坦是一個集導演、編劇、監制、配音于一身的牛人,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作品出自他之手。
1995年擔任《玩具總動員》的編劇,影片入圍第68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他憑借該片入圍第24屆安妮獎-最佳個人成就:編劇獎、第22屆土星獎-最佳編劇獎。
1998年,執導動畫冒險電影《蟲蟲危機》,他憑借該片入圍第27屆安妮獎-傑出個人成就獎-動畫電影導演獎、編劇獎。
1999年,擔任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2》的編劇,他憑借該片獲得第28屆安妮獎-傑出個人成就獎-動畫電影編劇獎。
2001年,擔任動畫喜劇電影《怪獸電力公司》的編劇,影片獲得第5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兒童獎-最佳電影長片獎,入圍第30屆安妮獎-傑出動畫電影編劇獎。
2003年,執導的《海底總動員》,獲得第76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31屆安妮獎-傑出動畫電影導演獎、編劇獎。
2008年,執導動畫科幻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影片入圍第81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獲得第81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第6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電影獎-最佳卡通片獎,他憑借該片入圍第36屆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導演獎;同年,擔任動畫冒險短片《電焊工波力》的編劇。
2010年,擔任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3》的編劇,該片入圍第83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2012年3月9日,由其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異星戰場》上映,影片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于1917年發表的科幻小說《火星公主》。
2013年,擔任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之驚魂夜》的編劇
2015年,擔任動畫喜劇電影《頭腦特工隊》的制片人,同年,擔任制片人的動畫冒險電影《恐龍當家》上映
2016年,執導動畫冒險電影《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入圍第7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電影獎-最佳卡通片獎;同年,執導奇幻劇《怪奇物語第二季》的第五集和第六集
《機器人瓦力》英文原版片名為《well-e》就是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earth-class(地球廢品分裝員)的縮寫,直接譯成《瓦力》就挺好的。為什麼偏偏翻譯成《機器人總動員》,一點也不好聽。
不知道為什麼國内的進口動畫電影總喜歡把片名翻譯成《xx總動員》,這一點實在沒辦法了解。
比如《海底最動員》原名為《finding nemo》直譯就是尋找尼莫
《美食總動員》原名為《ratatouille》直譯是一種法國美食“蔬菜雜燴”,後來被台灣翻譯成《料理鼠王》,也就比《美食總動員》好聽一點點吧。小編覺得可以叫《會做飯的雷米》,是不是和小時候看的“開飛機的舒克和開坦克的貝塔”有點相似。
看到網絡上有一種說法是把電影名字翻譯成《xx總動員》是為了蹭《玩具總動員》的熱度,小編認為有這種可能,但是以這些電影的品質來說根本沒有必要蹭别人的熱度。然而國内出現一批蹭熱度的作品,品質差勁、抄襲赤裸,簡直令人發指。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
由于2008年的進口電影分賬制度全年隻有20部影片被引進,好萊塢也隻分到了16部。是以這部《機器人瓦力》并沒有在内地院線上映,非常遺憾。
《機器人瓦力》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未來時間公元2805年,地球在七百多年前被人類遺棄,隻留下廢棄的城市和大量的垃圾。一個名叫瓦力的垃圾清理機器人在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後開始擁有自我意識。他喜歡收集各種人類留下來的東西,并像寶貝一樣把他們珍藏起來。他還有了一個活潑的“小強”作為寵物。瓦力最愛的就是每天晚上看看他僅有的一部1969年的歌舞片名為《你好,多莉!》(有趣的是這部《你好,多利!》的劇情中有兩位鄉下小夥的設定很像瓦力。喜歡歌舞片的小夥伴可以找來看看,欣賞一下芭芭拉史翠珊在裡面的精彩表演。)
孤獨的瓦力按照程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工作着,影片的這部分基本上是一個默片,沒有一句對白,但是它讓觀衆徹底愛上了一個傻頭傻腦的機器人,并且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被人類破壞的荒涼地球,也表達了瓦力的孤獨。
直到有一天一艘飛船突然降落,放下機器人伊娃(extra-terrestrial vegetation evaluator陸地植被探測員,伊娃的任務是探測地球上的植物以确定地球是否再次适合人類居住,伊娃的形象設計靈感來自于蘋果imac)
小屌絲瓦力對白富美伊娃一見鐘情,開始了一段幫助人類回歸地球的冒險之旅。
在小編的記憶中從《終結者》開始,人類對于人工智能防範心理愈演愈烈。
其中包括《我,機器人》中ai機器人攻擊人類的情節(這裡又要說一下威爾史密斯的電影片名,為什麼譯名xx公敵、全民xx,感覺要做一期節目來吐槽一下内地電影譯名這件事),《人工智能》中對未來ai的擔憂,《黑客帝國》中matrix成為控制人類的最終boss和《生化危機》系列中紅皇後的可怕,無不充滿了對未來人工智能的恐懼。
而這部《瓦力》卻是一個另類,呆萌的瓦力給人一種阿甘的感覺,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向前奔跑,笨拙但是溫暖的直入人心。電影最高明的地方是他沒有講一個預期内的故事。這不是一個英雄的故事,也不是一個草根怎麼努力奮鬥成功的故事,這隻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簡單到隻是一個執子之手的愛情,而在飛船上的人類卻似乎忘記了這一點,每天面對着顯示器和熟悉的陌生人交流,哪怕那個人近在咫尺,而最原始的愛情卻被兩個機器人繼承了下來,多麼的諷刺。當瓦力和伊娃最終十指緊扣時,那個髒兮兮的小屌絲也許會感動很多人吧!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個怦然心動,是以每個人心中的瓦力可能都是不同的。他雖然是一個機器人但是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把他當成你身邊某位傻乎乎的朋友,或者是那個曾經愛慕着哪個女孩又不敢表白的自己。
皮克斯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你在笑到最後的時候,心中又會泛起一絲傷悲。
當然《瓦力》中另一條關鍵的線索就是那顆綠色的植物,也是人類回歸地球的關鍵,影片是在告訴我們地球上最重要的就是愛情和我們生存的環境吧!
下面是預告片時間:
視訊加載中...
好了,依舊本着不過多劇透的原則今天的影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對《瓦力》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找來看下,這部适合各年齡段觀看的好電影。
歡迎大家關注并留言
說出你心中的瓦力,或者和小編一起吐槽内地電影譯名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