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建漳浦肉圓:一捶一打滿滿團圓味

福建漳浦肉圓:一捶一打滿滿團圓味

王元林正在手工制作漳浦肉圓。

福建漳浦肉圓:一捶一打滿滿團圓味

師傅正在捶打肉泥。

福建漳浦肉圓:一捶一打滿滿團圓味

漳浦肉圓

漳浦縣地處漳州市南部,當地人酷愛吃肉圓。漳浦肉圓經過百年的發展,已成為當地最有名氣的美食之一,其制作技藝已列入漳州市級非遺,現已啟動地理标志申請。全縣肉圓加工點、作坊、肉圓擺店、餐飲店等有上百家,形成一個産值上千萬元、帶動數千人就業的富民産業。

味道鮮美

肉圓,是閩南人餐桌上出現頻率頗高的家常小吃。對于肉圓的起源,古書裡并沒有太多記載,但有人認為其與古時一種叫“搗珍”的菜肴做法相似。

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的《随園食單》記述了14世紀至18世紀間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裡面就有南方肉圓的制作記載。

漳州人素愛吃肉圓,其中漳浦人最甚,幹吃的有肉圓串,配飯的有肉圓湯,面點還有肉圓面等。《漳浦縣志》的“飲食習俗”中就有“肉圓”的記載。

由漳州市方志辦編撰的《漳州名産志》中則對“漳浦肉圓”有了進一步記載:漳浦肉丸主要有豬肉丸和牛肉丸。兩種都具有制作精細、柔脆有彈性、味道鮮美香馥等特點,是漳浦縣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自古以來,漳浦豬肉丸以剛宰殺帶有餘溫的新鮮瘦豬肉為主料,以人工專用木槌把豬肉搗碎,再與新鮮澱粉等配料拌勻,用傳統制作工藝精制成直徑約2厘米的丸子,入鍋煮至八成熟即為成品肉丸。當顧客光顧時,隻需将肉丸放入開水中煮沸3至5分鐘,連湯舀起再加上佐料即可。

“作為漳浦縣的一項特色小吃,漳浦肉圓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清朝末期開始盛行。”今年52歲的王元林是漳浦縣綏安鎮英山村人,也是漳州市市級非遺“漳浦肉圓”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介紹說,關于漳浦肉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相傳清朝當地一上京考舉的書生,其母憂其赴京路途忍受饑寒,又盼其能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團圓,就把豬肉捶打成泥,做成圓狀,讓孩子随身攜帶赴京趕考。閩南語“肉圓”與“團圓”諧音,寓意“團團圓圓”或“圓圓滿滿”,又産于漳浦,後來“漳浦肉圓”遂漸漸叫響。

堅守匠心

“制作漳浦肉圓,最重要的有兩道程式。首先,豬肉必須是現宰兩個小時内的,可以保持水分,蛋白質也還未凝固,而且是以後腿肉為佳;其次是豬肉須經過反複捶打,才能既使豬肉的纖維充分柔化,又保證口感的彈性。”王元林透露說,至于配料,則适當加進少許的本地漳浦地瓜粉、鹽和自制的魚露汁,此外無需其他佐料。肉泥與佐料充分攪拌均勻就變為肉漿,肉漿黏稠程度全憑經驗。此時,用手抓适量的肉漿,把五個手指握成漏鬥狀的拳頭,大拇指與食指為出肉泥口,擠壓其他手指,使肉漿從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滾出,并立即迅速收緊大拇指和食指,使滾出的肉漿成圓形。

制作肉圓,需要準備兩鍋水。水溫也很講究,一鍋在40攝氏度左右,一鍋則約80攝氏度。擠出來的肉圓先放入40攝氏度水的鍋裡定型,再放入80攝氏度的水内慢火煮熟。“這樣既可以盡量保持肉圓的原汁原味,又能使肉圓富有彈性、可口好吃。”王元林說。

近10多年來,輩輩相傳的手作技巧漸漸被機器所替代。原先人力搗碎豬肉改為鮮肉切塊與冰塊一起用肉丸機絞碎捶打,以加快制作生産效率。但王元林有空時,還是會親自手工捶打,“有些熟悉的老顧客就喜歡手工肉圓”。

“雖然現在有許多代替人工的裝置,但是手工制作并沒有荒廢。”經營了20多年的漳浦老字号肉圓店——“春城肉圓”的負責人劉維城還現場展示了q彈的肉圓的做法。他說,借助現代化生産裝置,實作了更大規模的肉圓生産,但對于原材料的把關和制作過程的把控,他都親力親為,依然堅持每天自己動手捶打肉泥,為的就是把這份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也是為了守護“漳浦肉圓”的道地風味。

創新發展

“我每天可售出100多斤肉圓,生意還不錯。”今年36歲的趙宗傑自從幾年前向王元林學成肉圓制作技藝後,就在漳浦縣一家農貿市場開了肉圓鋪,每天加工、制售肉圓,小日子過得穩穩當當。

“這幾年來,我教授過的徒弟有數十人了,他們都開了肉圓加工鋪,有些還收了徒弟,在漳浦的大街小巷不難找到他們的身影。”王元林開心地說。

肉圓在漳浦有着十分廣泛的群衆基礎,一日三餐、辦喜宴、辦廟會、逢年過節……都少不了肉圓。需求量大的時候,許多人家都會買幾十斤鮮豬肉請師傅加工。

“估計全縣各種肉圓加工場、作坊不下百家,從業者不下千人。産品不僅暢銷本地,還行銷省内的泉州、廈門、福州等諸多城市。許多人就靠它獲得了穩穩的幸福。”王元林說得意興盎然。

“嘗試向标準化、規模化生産發展。”這是一些業界人士的心聲。

幾年前,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王元林擴大生産規模,建起一棟四層樓的加工廠,引進了适用于切肉、絞肉、打漿、蒸煮、冷卻、包裝等不同環節的各類機器,并注冊了專門生産肉圓等肉制品的公司。公司每天可生産數千斤肉圓,漸漸走俏上海、深圳以及雲南等省、市,每年産值逾千萬元。

經過幾代人的技藝傳承,開店20多年的劉維城夫婦創立了“春城肉圓”公司,也開始走向規模化生産。除了傳統原味的漳浦肉圓外,還嘗試生産芹菜肉圓、包心肉圓等,并發展電商直播。在今年6月舉行的漳浦縣百場帶貨直播中,作為漳浦老字号,“春城肉圓”單場就售出幾百公斤。

“我正聯系一些肉圓生産大戶,籌備成立類似肉圓協會這樣的行業組織,出台行業标準,守護道地風味。”王元林躊躇滿志,希望借助這個平台,将漳浦肉圓産業做強做大,通過電商、直播等線上管道和冷鍊物流拓展銷售半徑,讓漳浦肉圓飛入更遙遠的百姓家。(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洪錦城 文/圖)

來源: 福建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