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亨長老師八十有餘仍筆耕不辍。羅老師不僅愛吃喜做,甚至開過中餐館、經營過火鍋店。熱愛文化的羅老師還曾出書,分享浸淫餐飲界多年的獨特觀點和經驗之談。文人自古與飲食有着各種淵源和故事,愛鑽研的羅老師便撷取點滴,或自創演繹、或挖掘延伸,有些菜還曾在自己的餐店售賣過。他特将自己思考探索或實踐操作過的菜品呈現給大家,用以表達對餐飲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01李調元清蒸紫薇
蜀中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在四川九皇山當山長時,發現當地山民種的紫薇又多又好,山民們總是将其煮來吃,時日一久便有些生厭。有一年春節前夕,李調元将紫薇切塊與糯米上籠蒸(火巴), 然後用菜籽油翻炒成泥,起鍋入盤,淋上蜂蜜,撒上脆花生米粒等成菜。這種做法傳開後,當地山民每逢年節時都要做來吃。

△紅苕也叫紫薇
紫薇,民間稱苕。因紅苕莖葉成紫色,又長得茂盛,故名紫薇。
丨原料丨
紫薇1個、糯米100克、紅糖、蜂蜜、蜜餞、熟花生末、熟芝麻各少許菜籽油适量
丨制法丨
1. 将紫薇洗淨切塊,糯米煮七分熟後撈出來瀝幹。将紫薇塊和糯米一起裝碗,入籠蒸熟。
2. 菜籽油入鍋燒至六成熱,下入蒸熟的紫薇塊和糯米,加紅糖在鍋中反複翻炒,出香味後,盛入大白瓷盤。
3. 将熟芝麻、熟花生末、蜜餞撒在盤中紫薇塊上,淋上蜂蜜,即成。
02李劼人巧拌七姊妹
有“中國左拉”之稱的四川作家李劼人, 早年在“ 菱窠” 創作《大波》,寫興甚濃,常常廢寝忘餐。夫人楊叔捃隻好每天到附近的沙河堡,買回旋子鍋魁或白面鍋魁放在案頭上,讓李劼人一面寫一面吃。
△白面鍋盔
為了讓他吃得香,夫人還專門在自家的菜園子裡選了七種蔬菜洗淨拌好,為李劼人佐餐。李劼人很高興,為這個菜起名為“七姊妹”。
芹黃、香蔥、側耳根各50克、嫩香菜、洋蔥、茼蒿葉各40克、紫蘇葉30克、紅油、花椒末、蒜茸、醬油、白醋、雞精、脆花生末、白糖、熟芝麻、香油各适量
1. 洋蔥切絲,側耳根治淨取有芽部分,香蔥取中段,将七種主料納盆拌勻後,松松地放入喇叭形高腳玻璃杯中。
2. 除熟芝麻和脆花生末外,所有調料納盆和勻,然後淋在高腳玻璃杯中。
3.撒上熟芝麻和脆花生末,即成。
03楊狀元燈盞窩兒
燈盞窩兒這個菜,是川菜第一品牌回鍋肉的更新版。其菜名出處,是少年楊升庵(後來當了狀元) 晨起趕考用餐時,母親為他炒的豬坐臀肉,很像飯桌上照明的清油燈盞的形狀,吃起來滋潤且香。
之後,少年楊升庵要吃母親做的這個菜時,便幽默地對母親說:“我要吃你做的燈盞窩兒。”燈盞窩兒這個菜,對離川的遊子來說,已成為老祖宗的記憶和小時候的味道,進而伴着濃濃的鄉愁。
△回鍋肉
豬坐臀肉300克、白面鍋魁半個菜籽油250毫升、姜片、蔥花、醪糟汁、紫皮蒜苗、小青椒、去皮老姜、淺色甜面醬、小黑豆豉、雞精各适量深色郫縣豆瓣醬少許
1. 豬坐臀肉洗淨,納盆加姜片、蔥花、醪糟汁碼味。入味後,上籠蒸約10分鐘取出,用潔淨的細紗布抹去醪糟汁、油漬和水分。
2. 用幹淨的厚木菜闆壓在蒸好的豬坐臀肉上,菜闆上再放一塊大鵝卵石,壓半個小時後取出,用刀将其片成長7厘米、寬5厘米、厚0.2厘米的薄片(選切好的淨肉亦可)。
3. 白面鍋魁切成小三角塊;紫皮蒜苗洗淨拍破後片成馬耳朵節(莖、葉需分開);小青椒去蒂洗淨,切成梭子塊;去皮老姜切細絲;郫縣豆瓣醬剁細,均待用。
4. 炒鍋置旺火上, 入菜籽油燒熟,放入白面鍋魁塊翻炸至半脆不脆時,撈起瀝油。
5. 将切好的肉片下油鍋炒散,待肉出油且微卷時,依次加入姜絲、甜面醬、豆瓣醬、豆豉,炒出香味後,放入青椒塊、鍋魁塊、雞精,再翻炒幾下。放入蒜苗莖節稍炒,再下入蒜苗葉,簸勻後起鍋,盛入大白細瓷盤中,即成。
04鄭闆橋夜雪潤花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雪瞞人去潤花。”
△雪花雞淖
此菜源自鄭闆橋詩句, 盤中菜形、色澤就是這首詩的圖解。南瓜藤蔓尖尖,比喻被春風梳理的柳條,高筍片象征圓月。在這“月”色中,人們早已入夢,當然不知道象征福祉的“夜雪”(雞淖) 悄悄地“瞞人去潤花”(蘸碟) 了。
雌雞雞脯肉300克、嫩高筍1根、嫩南瓜藤蔓尖尖、姜、蔥、蒜、鹽、味精、香油各适量
1. 将雌雞雞脯肉剁細,調成雞糁後入鍋炒成雞淖;将姜、蔥、蒜、鹽、味精、香油對成蘸碟,盛入小圓杯;取嫩南瓜藤蔓尖洗淨,放入蒸盤入籠,蒸熟取出;取嫩高筍中段切一厚片下來,用開水浸熟,均待用。
2. 取一方形大白盤,将蒸熱的南瓜藤蔓尖選七八根擺在瓷盤上方,然後将其90度向右方彎下,形成飄逸的柳條狀,再将浸熟的高筍片置于藤蔓尖後,形成“月上柳梢頭”若隐若現的畫面。
3. 将炒好的雞淖“梭”在方形盤左側中央形成圓形,并将雞淖的中心部位挖出小空間,内置盛有蘸汁的小圓杯。小圓杯四周點綴可以吃的花瓣,形成“夜雪潤花”的“花朵”圖案,即成。
05李後主蒸鲊
南唐後主李煜不僅詞冠群雄,對吃也頗講究,他的“南瓜蒸鲊”成了宮中人人喜愛的禦膳。此鲊非同一般:肉中裹肉, 瓜裡融瓜;脆互襯, 甜鹹共榮;精華靈氣, 陳陳相因;視覺味覺,一瞬永恒,堪稱蒸菜中的奇葩。
△南瓜
去皮金黃老南瓜600克、豬五花肉300克、生牛肉粒100克、鲊海椒、大白菜葉各适量
1. 老南瓜分别切成碎片和厚片,碎片放入長形深底盛器墊底,其周邊放入成形的南瓜厚片圍邊。
2. 将炙好皮的豬五花肉切成夾片,夾上鲊海椒和調好味的生牛肉粒。
3. 用大白菜嫩葉包上夾片,露出豬五花肉皮(皮朝上),依次放在盛器中,入籠蒸熟,出籠即成。
06董小宛七步肴
此菜是作者受《影梅窗憶語》一書啟發而複蘇的一道名菜。曹植七步成詩,小宛七步做肴。
董小宛, 明代大才子冒辟疆之愛妻也。冒辟疆不愛吃肥肉,小宛怕他營養不足影響健康,便想着法子做油脂少的菜給他吃。
此菜經七次脫脂,仿佛吃的不是肉。而做此菜有七個步驟, 故名七步肴。
豬五花肉300克、白油菜薹250克、幹牛肝菌25克、綠茶5克、豆瓣醬、花椒粉、蒜汁、姜汁、蒸肉米粉、料酒、菜籽油各适量鹵水1鍋
1. 将豬五花肉入水鍋汆一水後晾涼;白油菜薹治淨切成5厘米長的段;幹牛肝菌洗淨納盆,入溫水中泡發約1小時,搛出牛肝菌隻取用汁水;綠茶納碗,沖入開水泡約1小時,搛去茶葉取茶水,均待用。
2. 鍋上火燒熱, 加入少許菜籽油,将晾涼的豬五花肉入鍋煎至皮呈淺紅色後取出。
3. 将上色的豬五花肉入鹵水鍋鹵至五分熟,撈出。
4. 鹵肉切片,下入四成熱的油鍋浸炸去脂(不炸皮)。
5. 将去脂的肉片搛出,放入熱水中浸泡30分鐘。取出後每一片用紙包好,再用幹淨的平石塊壓去多餘油脂。
6. 将壓去油脂的肉片納盆,加牛肝菌汁、茶水、豆瓣醬、姜汁、蒜汁、花椒粉、料酒、蒸肉米粉和勻後,碼在扣碗中,放上白油菜薹段。
7. 将扣碗入籠,待肉蒸熟後取出來,翻在大白瓷盤中,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