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岩倉具視:天皇登基典禮盡量擺脫中國影響 龜井茲監:屬下做不到

1868年9月12日,日本将舉行新天皇的登基典禮。

此時,距離孝明天皇暴崩,已經差不多1年又8個月了。

本來,儀式該在1867年12月舉行,卻因新政府軍與德川幕府關鍵已僵到極點,雙方的戰争一觸即發,未能辦成。

到了9月,形勢已有很大改變,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已在列強紛至沓來的外患與尊王攘夷倒幕的内憂中,風雨飄搖。

德川慶喜早在半年前即表示恭順,避入寺廟,德川幕府的第十五代征夷大将軍,鐵闆釘釘的成為亡幕之君。

岩倉具視:天皇登基典禮盡量擺脫中國影響 龜井茲監:屬下做不到

(晚年的德川慶喜)

盡管,還有幕府殘餘勢力在抵抗,但已無關大局。

是以,登基儀式,終于舉行了。

此時的世界,已進入現代——當然,如今我們把他們稱為近代,而自稱當代——在日本影響最大的,乃是西洋人。

他們的科學與貿易,堅船與利炮,深深吸引了很多日本人,他們想要擺脫中原王朝的影響。

《明治天皇1852-1912》裡寫到:

岩倉具視要求現在是神祇事務局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查閱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岩倉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他認為,在這個維新變革的時代,非常适合對禮儀朝廷修改,進而為後世的加冕典禮樹立榜樣。

最終,他們确實搞了一些變化:

其一,明治天皇的禮服,更像神道教神官的官服。“抛棄中世以來唐制禮服的傳統”。

其二,盡管加冕禮上,照樣有人捧着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另有一塊神鏡常供伊勢神宮——但有一件新式物品被突出。

那就是德川齊昭送給大行天皇孝明的地球儀。

德川齊昭是水戶藩主,陽明學學者。盡管有些保守,不滿美日簽約,多次被處分,但他重新整理藩政,建立現代工業。從他給孝明天皇送地球儀,可知他雖排外,卻并不古闆。

另一個負責儀式的福羽美靜認為,如果地球儀能成為焦點,“将會煥起在場百家的崇高志向,深化他們的認識,而且可以使普通群眾感受到加冕典禮的莊嚴”。

其三,說群眾,群眾就到。以前天皇即位,都是小範圍的,隻有進階公卿才能參與。現在,他們希望所有百姓,都要參與到典禮當中來。

盡管想搞出些新意,但總體而言,還是傳統居多。

先是有陰陽師看過日子,說9月12日乃黃道吉日。

之後,宮廷派人前往各大神社祭祀,祈求當天不要下雨刮風。

岩倉具視:天皇登基典禮盡量擺脫中國影響 龜井茲監:屬下做不到

(明治時代的嚴島神社)

同時,也派人到神武天皇、天智天皇等列祖列宗陵前,告知将要舉辦典禮。

有趣的是,前面說到,他們期望能擺脫中原王朝的影響,但正是天智天皇依學習唐朝,進行了大化革新,才有了日本後來的樣子。

登基之後,10月31日,釋出年号,明治二字,也是深刻華夏典籍《易經》: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岩倉具視:天皇登基典禮盡量擺脫中國影響 龜井茲監:屬下做不到

(明治天皇)

不過,從此規定了一世天皇,隻用一個年号,跟以前發生大事就改年号,已然不同。

理想國譯叢028·明治天皇:1852—1912 ¥118.5 購買

中午時分,加冕儀式結束。這時雨停了,天突然放晴。

由是可知,他們之前的祈禱,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還是下了雨。

不過,最終天晴,“所有人都非常高興,把這看成一種吉兆”。

農村俗話講,嘴巴兩張皮。

下雨也有講法,天晴也有,先雨後晴還有——

你怎麼說都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