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等所謂仕宦之家,往往以世代為官作宦而自誇。其實所謂世代,很少有超過三、四代的。東漢末年的袁紹常常炫耀他家“四世三公”,然而到了他這一代也就“氣數”已盡了。“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紅樓夢》中的這一謎語形象地說明,那些赫赫揚揚的仕宦人家隻不過是一時的榮華富貴,很快也就煙消雲散了。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有,從明代延續到清代的海甯陳家就是其中之一。

海甯陳家崛起于明代中葉。當年有陳輿郊、陳輿相兄弟倆,一位官至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一位是貴州布政使。其後代中的陳元晖、陳祖苞在明萬曆年間同時考中進士,做了大官。到了第三代,陳之貞是崇祯朝的榜眼,入清後在朝廷當上了大學士。第四代陳元龍是宰相、陳選是禮部尚書、陳論是刑部侍郎。其後又有陳世绾,在雍正年間是巡撫,乾隆年間拜相。他的侄兒陳用敷為巡撫。其時已到了乾隆中葉。陳家代代有人在朝中做大官,曆二百餘年而不衰。倘若連中、下等官員也算進去,向前可推到明朝正德年間的陳中孚,向後可以延續到嘉、道年間,時間則更長。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陳家仕宦顯達,不僅時間長,更奇的是往往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陳家有三人同中進士。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乙未科,又有三人同榜。科舉考試,全國參試的讀書人衆多,一科進士多者不過二百來人,陳家獨占三席,況且不止一次,這不能不使人們側目相視。從清朝初年開始,人們談論官閥,首屈一指的就是“海甯陳家”。若論起陳家的影響有多大,這裡有一個例子。

到了清道光年間,陳氏後裔中有一陳崇禮,本是佐貳(輔佐官)起家,累官至建昌道的道台。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見他,問起其出身。陳崇禮心想,如今世人都看中科舉,佐貳出身怎好意思開口。他靈機一動,擡出祖宗的名字,答非所問地說自己是陳元龍和陳世绾的後代。道光帝一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就莞然明白過來,說:“汝固海甯陳家也。”随即将他提拔為鹽運使。

連深居官中的皇上也熟悉海甯陳家。而陳崇禮就憑着“海甯陳家”這塊招牌,不但高升,還撈了個肥缺。由此可見陳家不一般。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海甯陳家如此興隆,使世人感到十分神奇。陳氏自己則把這件事說得玄而又玄。有個叫陳其元的人在《庸閑齋筆記》中說:“我家本來是渤海高氏,在宋朝時是皇親國戚,後來随宋高宗南渡,落籍臨安(今杭州市)。始祖(家譜中的第一代)高諒遊學到了海甯,因為困乏,就在趙家橋上歇足,忽然落入水中。橋旁有個開豆腐店的陳明遇,正在午休,夢見有青龍蟠着橋下去,突然驚醒,正巧看見有一個男人掉在水中,急忙救起,知道是世族人家的子弟,就留在家中,并招為女婿。不久生下一個男孩,取名陳榮,長大後也以豆腐店為生。

“有一天,陳榮半夜起身磨豆腐,偶爾從門縫中瞧見有兩盞燈籠正遠遠而來。他感到奇怪,就悄悄閃到門外偷看,原來是一個讀書人和一個道士。隻見那道士指着豆腐店旁邊的一塊地說:‘這裡最吉利。死後葬在這裡,後代中必定有位極人臣的,并且有一石八鬥芝麻官數(指一石八鬥芝麻有多少粒,後代中就有多少人做官)。’讀書人反問說:“憑什麼來驗證你的話呢?道士回答說:“在這裡埋下兩枚雞蛋,明天這個時辰就會孵出小雞來。’于是,讀書人取來兩枚雞蛋,如法埋于土中。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第二天,陳榮照例起身磨豆腐,忽然想起昨天的事,就去瞧個究竟,果然看到有兩隻小雞。他正驚駭間,又見兩隻燈籠由遠及近。這時小雞已被他從土中挖出,不能再埋進去。于是,他急忙回家取來兩枚雞蛋,埋入原地,然後躲在一旁,屏息窺伺。

“不一會兒,那二人就來了。道士滿有把握地蹲下身來用手扒土,發現仍是雞蛋,頓時傻了眼。讀書人責怪他說話不靈驗。道士楞了半晌方才大惑不解地說:“或許是氣運還沒有到吧。’二人垂頭喪氣傳回,不再來了。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過了若幹年,陳榮估計那讀書人和道士早就忘記這件事了,這才奉父親高諒的骨甕遷葬到當初道士指定的那塊地方。二代以後,果然有登科及第的。到如今已三百年,凡十三代,其中考取舉人、進士的有二百多人,在朝廷當宰相的三人,當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這一等官的十一人。當初葬始祖時,陳榮曾在墓上種了一株檀樹,是以堪輿家都稱為‘海甯陳氏檀樹墳’。聖祖仁皇帝(即康熙帝)南巡時,聽說這麼段奇異的事情,還曾經來觀看過。”

海甯陳家為何經久不衰?有人說是因為乾隆,看陳家人怎麼說有沒有官運長久、經久不衰的人家呢?

上述陳其元有關陳家官運亨通的這一段解釋,不過是齊東野語、無稽之談,很難被世人所承認。大家甯可相信另一種說法,即清朝有一個皇帝本是陳家的子孫,他就是乾隆皇帝。在清朝後期,從缙紳一直到婦孺,沒有不知道海甯陳家有個兒子當了皇帝的。以緻流傳下一首民謠:“陳與帝,共一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