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都有種情結,就是能置身于山明水秀、恬靜安詳中,頭枕一夜甯靜,耳聞雞犬之聲。遠離城市和人群的喧嚣,滿目無名野花的芬芳,迎面袅袅炊煙的清香,享受世外桃源帶來的甯靜和歡樂。“長江有燕子、采石、城陵三矶,天下聞名;青弋江有泾川鎖鑰馬頭矶,慕名已久。”矶指突出江邊、與水相激的岩石或小石山。想象中馬頭矶是懸崖高聳,猶如奮蹄嘶鳴的駿馬,橫蕩青弋江,然後是蘇東坡描寫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觀景象。
青弋江改道西去,馬頭矶已名不副實。馬頭村在西下的夕陽中靜靜地依偎在馬頭山下,矶石千年拱衛呵護着她,不受洪水侵襲。該村現屬琴溪鎮,東與宣州區相鄰,西與南陵縣相望。舊稱馬頭鎮,邑志市鎮條回有記。古鎮因青弋江分隔,分東、西兩鎮,邑人胡承珙有“石矶分峙岸西東,碧水潆洄一鏡中。安得人生盡如許,馬頭無處不相逢”的詩句。西鎮屬南陵縣,南陵縣志記載在光緒宣統年間被洪水沖廢。直面滄海桑田的變化。馬頭山是“縣東北境之盡山”,負襟喉之要。乾隆三十六年,代理知縣江恂題“泾川鎖鑰”四字,點明地理位置之重要。明清以來馬頭鎮皆置有汛(古代最小軍事機構),建有營房、煙墩、瞭樓。唐初,左難當保障泾縣,為防止叛軍過馬頭山長驅直入,在青弋江之西的柏山築城以守。
馬頭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宋,就有吳姓、汪姓遷入,繁衍成大家族。馬頭鎮作為水陸碼頭始于明盛于清。至民國初年,居民有6000人之多,鎮内建築面積達36000平方米。開辦紡織、繅絲、鐵器、制傘、皮革、榨油、調酒等各類手工作坊企業20餘家,有各類雜百貨店鋪近200家,立有竹木行、牛行等5家市行,縣城規模最大的恒發錢莊也在此設分号,一些外國“洋行”也來此開設辦事所。誠如胡樸安所雲“商舟辏集,一縣之市場也。”馬頭鎮上世紀初一度成為泾縣政治科教的中心。
随着時代的變遷,特别是陳村水庫的建設,馬頭水陸功能碼頭不複存在,商業凋零,馬頭也由鎮變村。青壯年為生計外出打拼,由老弱幼小守候着這片縱橫交錯的街巷門坊。
初夏的馬頭祥,一場雨過後,清新明淨,碧空如洗。恬靜、淡雅,一片片深深淺淺的樹兒、草兒充滿了勃勃生機。
馬頭祥有着國内少有儲存完整的四合院、三合院,内設茶堂、禅院、儒家學堂、陶藝館和民宿院落。這座藏在皖南的一個民宿院落, 開滿櫻花紫薇花的亭台樓榭有着遙遠的故事。這裡接納了任何物件的裝飾、比對任何環境相融,對過往一切存在進行了和諧重組,讓你夢回明清。
在純真年代尋找散漫的青春;在徽派的園林民宿裡體驗原味生活;在皖南山居、萬陶花園遇見最美的自己,沿着山路緩緩而上,映入眼簾的是碧波蕩漾的湖面,在湖的南方有成片成片的果園,現場采摘最新鮮最可口的水果,還有千畝花園襯托。
置身于蔥茏綠意的氧吧中,深深的呼吸着新鮮空氣、爽爽的、涼涼的,每一口氧氣都活力着我們的血液、刷洗肺腑、淨化心境。真的徹底放松了疲憊,盡情享受難得的甯靜,體會那份久違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