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黨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我司号員吹響勝利的号角(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48年11月2日,東北野戰軍乘勝直下沈陽、營口,曆時52天的遼沈戰役勝利結束。9日,錦西、葫蘆島之敵從海上逃跑,東北全境解放。

在遼沈戰役中,我軍以69000餘人的傷亡,殲敵1個總部、1個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整師又16個團(内1個軍起義、1個兵團部并1個軍投誠),共47萬餘人。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蘇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慶祝大會。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通路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慶祝大會。

代表團在訪蘇期間還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産黨、勞工黨代表會議和68個共産黨、勞工黨代表會議,并在兩個會議的宣言上即《社會主義國家共産黨和勞工黨宣言》、《和平宣言》上簽字。

會議期間,毛澤東提出中國要在15年左右,在鋼鐵等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同年12月2日,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向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緻祝詞時,宣布了15年趕超英國的口号。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澤東召開第一次鄭州會議。

黨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1958年鄭州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組織大家學政治經濟學。圖檔來源:共産黨員網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上司人、大區負責人和部分省市委書記參加的工作會議(即“第一次鄭州會議”)。

會前,毛澤東視察了河北、河南等省的一些農村,發現在人民公社問題上存在許多混亂現象,開始對當時已經認識到的錯誤着手糾正。

毛澤東在完全肯定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前提下,指出必須劃清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兩種界限,并批駁了陳伯達等要求在現階段就廢除商品生産,實行産品調撥的錯誤主張,指出這種主張實質上是要剝奪農民。

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時期廢除商品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我們不能避開一切有積極意義的諸如商品、價值法則等經濟範疇,而必須使用它們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國是商品生産很不發達的一個國家,商品生産不是要消滅,而是要大大發展。

會議期間,毛澤東還給縣以上各級黨委委員寫了一封《關于讀書的建議》的信,建議他們認真閱讀斯大林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産主義社會》。

1975年11月2日,毛澤東談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1975年11月2日,毛澤東在聽取毛遠新幾次歪曲情況、攻擊鄧小平的彙報後說:“有兩種态度:一是對文化大革命不滿意。二是要算賬,算文化大革命的賬。”

9月底到11月初,作為毛澤東聯絡員的毛遠新幾次向毛澤東彙報說:“對文化大革命,有股風,似乎比七二年批極左還兇些。”“擔心中央,怕出反複。”“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講話,我感到一個問題,他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很少提批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三項訓示為綱”,“其實隻剩下一項訓示,即生産搞上去了。”毛遠新的上述看法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

毛澤東在談到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時,認為是“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文化大革命犯了兩個錯誤,一、打倒一切,二、全面内戰”。他說:“總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

此後,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政治局部分委員幾次開會,對鄧小平作了錯誤的批評,并且停止了他的大部分工作,讓他“專管外事”。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選舉産生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會選舉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趙紫陽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趙紫陽為第一副主席、楊尚昆為常務副主席。準許陳雲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準許喬石為中央紀委書記。

198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

1988年11月2日至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

田紀雲副總理在會上作《必須充分重視和大力發展農業》的講話。針對1984年以後我國的糧食生産出現了新的徘徊的情況,田紀雲指出:如果這種局面不改變,繼續下去,将會給改革、給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與改善帶來嚴重影響。

他強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發生變化。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農業特别是糧食生産的發展狀況如何,不僅對實作“七五”計劃和達到本世紀末的經濟發展目标有着重要的影響,而且對明後兩年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抑制通貨膨脹、控制物價大幅度上漲也是至關重要的。

1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奪取明年農業豐收的決定》,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村工作的上司,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争取1989、1990兩年特别是1989年農業有一個好收成。

1988年11月2日,建國以來對“四類分子”教育改造的曆史任務完成。

1988年11月2日 《人民日報》報道:從公安部獲悉,全國給最後一批7.9萬名“地、富、反、壞分子”摘帽子的工作已順利結束。至此,我國自建國以來對二千多萬名“四類分子”進行教育改造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

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

黨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封面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是鄧小平1982-1992年期間的重要著作,共119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曾經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1987年2-7月)》等小冊子和報紙上發表過的著作,這次編入文選時,又作了文字整理,許多篇根據記錄稿增補了重要内容。文選以《中國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作為開卷篇 ,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作為結束篇。

同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并舉行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

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又鄭重地把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寫到自己的旗幟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們黨又鄭重地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

1994年11月2日,1989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和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經鄧小平同意,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增補和修訂,改稱《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第二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1995年9月1日《鄧小平文選》(全三卷)線裝本發行。

三卷《鄧小平文選》是一個整體。第三卷以及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現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漸形成的曆史全貌,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華。

1994年11月2日至4日,國務院确定在百家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

1994年11月2日至4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會議,确定在百家企業進行确定在企業開展以“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

朱镕基在4日的會議上指出,現代企業可以有多種組織形式,要在公有制為主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索,不是要把所有的企業都辦成股份制公司,更不是把所有的企業都辦成上市公司。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确立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

《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務是,到2020年,農村各類所有制經濟尤其是農村集體資産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财産權的保護制度更加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援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适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農村基層組織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法治水準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更具活力。

《方案》是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和彙集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明确了到2020年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具有頂層設計的性質,與已經公布的各項改革意見和正在制定的各項改革意見相銜接、相協調,力求對農村各項改革起到指導、協調作用。《方案》不改變已經出台實施的農村各項改革具體實施方案,也不替代正在研究制定的各項改革方案。

編輯:張昕馨

初審:劉化學

終審:汪金波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人民網、黨史網、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