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作者:新銳散文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文藝報》文學評論專欄頭條發表本文

秋雨漫漫,正好讀書。捧讀趙瑜《人間要好詩——白居易傳》(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仿佛與白公把酒論詩,滿心都是喜悅。中國人素來有寫史傳的傳統,趙瑜這本書仍是以史傳為宗,在樸素的叙述和簡潔的評析中,展現傳主血肉豐滿的形象,為詩人樹碑立傳。

衆所周知,為詩人立傳難,為大詩人立傳猶難。那麼,為彪炳史冊的大詩人白居易立傳,更是難上加難。一是已有衆多作家學者為白居易寫了評傳、詩傳、正傳、别傳,再寫恐難以超越;二是白居易詩文體量巨大,前後編集七十五卷,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不花費極大心血研讀,實在是難以操筆;三是趙瑜擅長紀實題材,以《強國夢》《馬家軍調查》《尋找巴金的黛莉》等代表作品廣為讀者所知,報告文學是他的強項,如今中年變法,選寫曆史人物,豈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待我讀完這部傳記,各種擔心疑慮煙消雲散。在我看來,趙瑜就是趙瑜,他的《人間要好詩——白居易傳》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詩人,為白居易樹起了一座鮮活立體的青銅雕像。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的歸宿就在此處,我由此了解了趙瑜的文學初心和白居易的詩的世界。在叙述白居易生平過程中,作者邊叙邊評,那些評析作品的文字絕非陳詞濫調,而是飽含着傳主的生命體悟,閃爍着詩人的命運之光。而且,筆調沉穩,手法多變,富于傳記文學的審美情趣。

這部傳記分為上中下三卷,共五十五節,全書三十四萬五千字。趙瑜尊重史實,追求真實,文筆上又力求生動傳神,将曆史感與文學性融合一體,塑造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詩人形象。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趙瑜與作者合影

與過去有些白居易傳記不同的是,趙瑜不僅寫出了一個真實的詩人,甚至可以說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中唐社會。不僅史料翔實,而且有作者獨特的見識。許多白居易傳記文本,注意白詩,卻往往忽略了承載着白居易主要施政思想的《策林》七十五篇。趙瑜思考到這個問題,認為有必要與讀者共同鑒賞《策林》諸篇,以利于弄清青年的白居易怎樣看待中唐政治與社會、知曉其詩歌創作建立在怎樣的思想基礎上。這樣寫立意新穎,手法卓異,因而吸引讀者上下求索,重構史實與詩人的關系。

趙瑜對唐代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包括複雜的唐代官制,在寫作中都作了精心梳理和研究。是以認識到由于唐代思想文化的自信與開放,才造就了詩人們詩以言志講真話,是以好作品層出不窮。在唐朝,并非進士及第就可以做官,還要經過吏部铨試合格了才可以得到官職,其中“直言極谏科”是科考重頭戲。白居易敢于在皇帝面前發出異聲,與為官制度和詩人使命息息相關。譬如白居易早晚期詩歌的不同風貌,作者沒有沿用過去老套的政治标簽,以什麼鬥争性和人民性輕率結論,而是以辨證思維方式,從詩人仕途環境的變化和生活磨煉的觀照,借以還原了白居易一以貫之的平民詩人形象。這樣的傳記,自然有着别具一格的人物風貌,也有着獨特個性的文化意蘊。特别是擺脫了人雲亦雲、評價單一、上綱上線、人物臉譜化的毛病,讀起來便覺親切,跟随着詩人來路去處,于是盡得詩酒風流,真真的獲益匪淺。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趙瑜與作者和評論家劉潞生合影

書中有些細節過目難忘,傳主形象感人肺腑。白居易二十六歲時,在符離家居,攻讀不辍。《與元九書》雲:“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有課詩,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少年讀書郎,胸懷大志,艱難進取,且行且遠。二十八歲那年春天,白居易自浮梁背米北歸洛陽探母。《傷遠行賦》雲:“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祿以歸養,命予負米而還鄉。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茫茫兮二千五百裡,自鄱陽而歸洛陽。”蒼茫原野中,青年詩人跋涉的身影,從南方走向北方。

白居易詩歌,根須紮得深厚,閱聽人極為廣泛,上至當朝皇室,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歌誦喜愛。趙瑜用典型細節描述了白詩雅俗共賞、滲透到各個階層的情況。荊州一位文人葛清,崇愛白詩,從脖頸往下,周身刺滿白詩,腹背刺詩均能詳記,“凡刻三十餘處,首體無完膚。”又聞長安城裡,豪門招聘歌伎,競争激烈,有歌伎自我介紹:“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伎哉?”如此細節,無不令人感慨系之,當然對詩人仰之彌高,故廣傳白詩澤被後世。白居易為官時,過洞庭寄情治水,在蘇杭築堤疏井,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擁戴。白居易愛交朋友、看重情誼、留下佳話連篇。他與元稹、劉禹錫、裴度等人幾乎貫穿一生的友誼,傳承了文人相親的古風遺韻。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趙瑜與作者和詩人徐虹蘭

大約是元和十四年三月間,元稹自通州司馬遷虢州長史,沿長江而下,來到我現在居住的西陵峽畔宜昌市。白居易與白行簡和元稹意外相遇于夷陵黃牛峽。白氏兄弟與元稹歡聚,同遊下牢溪山上石洞,置酒賦詩三日始别,白居易作序并命名此洞為三遊洞。趙瑜沒忘記在傳記中記上一筆,讓宜昌人深感榮幸。白居易七十四歲,還在履道裡舉辦“七老會”,大宴賓朋,享樂晚年時光。七老飽經風霜,仍能舉杯豪飲,即席賦詩而歌,鶴發童顔,人皆稱異。在此,趙瑜又為“七老會”作了一幅素描。會昌六年八月,白居易在洛陽履道裡平靜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唐宣宗聞訊,賜尚書右仆射,親以詩吊之。白居易《墓志銘》由李商隐完成。從此,白公遺産,永留青史。

掩卷深思,白居易生平曆曆在目。他怎樣讀書,他怎樣當官,他怎樣寫詩,他怎樣交友,人生沉浮之間,自有風雨彩虹,如此豐富多彩,突顯文學魅力。尤其這本傳記中始終貫穿着白居易的創作立場和理論方向,就是白居易忠實踐行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陳寅恪先生贊許白居易大作說:“質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詩經》。”真是一語中的,高端評價。是以,我以為,趙瑜為此書下足了功夫,他的《人間要好詩——白居易傳》,較好地完成了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傳記作家的使命。讀完此書讓我又認識了趙瑜的另一面,原以為趙瑜才力在于紀實報告文學,沒想到他的曆史人物傳記也寫得如此質樸、豐滿、真實而燦爛。

作者簡介:

他為詩人立起青銅雕像

作者簡介: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知名散文家、詞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散文網特邀作家。曆任湖北作協理事,湖北流行音樂藝委會理事,宜昌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已出版小說、散文等各類文學著作16部,獲得湖北文學獎、湖北少數民族文學獎、湖北屈原文藝獎、全國冰心散文獎、文化部群星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有作品收入大學聲樂教材和中學國文鄉土教材,《三峽文學史》列有專節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