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簡史-西晉

轟轟烈烈的三國時期結束了,終究是沒逃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勢。随着曆史車輪的滾動我們來到了一個短暫的朝代,晉朝。

晉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王朝,東晉則屬于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政權,國号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邺(今江蘇省南京市)延續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東晉以少勝多,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北方南遷的漢人将大量生産力與先進技術帶入江南,進一步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曆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中原曹魏領土,統一後又占有孫吳疆域。東晉随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邊疆民族的草原文化與晉朝的中華文化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中華簡史-西晉

統一天下

263年,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統一中國,命鐘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蜀漢主将姜維阻敵于劍閣。最後鄧艾經陰平直襲涪城,進逼成都。劉禅見大勢已去而投降,蜀漢滅亡,史稱魏滅蜀之戰。之後鐘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司馬昭勝利後稱晉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馬炎繼立後于266年建立晉朝,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晉武帝施行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增強國力,發展生産。此時孫吳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内政又窮極奢侈,民心不附。

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秃發樹機能叛,次年匈奴劉猛也随之出關。

272年司馬炎又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劉猛叛亂。

274年陸抗去世,275年司馬炎釋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樹機能歸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晉朝,馬循平定鮮卑。為了防禦吳國,司馬炎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将陸抗對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艦。

276年羊祜提議伐吳,遭群臣反對而作罷。

277年樹機能複叛,司馬駿帥文鴦等敗樹機能,降鮮卑二十萬。沙漠汗被鮮卑舊貴族殺害,衛瓘平定拓跋部内亂。

278年羊祜病故,臨終推薦杜預鎮守荊州。此時司馬炎派馬隆前往涼州平叛,秃發部衆殺樹機能降。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浚、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伐吳的時候了,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于該年12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遊王浚、唐彬軍、中遊杜預、胡奮、王戎軍、下遊王渾、司馬胄軍多路并進。于280年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中華簡史-西晉

世族興起

晉朝建立後,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及陳群羽翼下擡頭,當時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陽鄭沖、陳國何曾、臨淮陳骞、颍川荀顗、荀勳、河東衛瓘、河東斐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内山濤、京兆杜預、太原郭奕、清河崔琰、範陽盧欽等。曹魏時期的清談,到晉代時許多士大夫紛紛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朝政方面,晉朝在曆史上首先建立了門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創 建了國子學。由于諸臣在“平吳”與“立嗣”等議題上發生争執,使得黨派形成。以侍中任恺為首張華、庾純、溫颙、向秀、和峤等一派,與尚書令賈充為首楊珧、王恂、華廙等為一派相對立,在立嗣上諸臣争執更劇。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較仁孝慧敏。司馬駿、衛瓘、和峤等主張廢衷立攸,但遭楊皇後和賈充、荀勖等人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馬攸回其封國,齊王憂病而死。

軍事方面,西晉立國後,武帝分封諸王,于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司馬亮督豫州、楚王司馬玮督荊州。統一後,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備。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顯示天下太平。《晉書》山濤傳: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職官志:大國守土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整個中原沒有常備軍防禦。盡管諸侯王名義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隊,鎮守本國,但是晉朝實際沒有出現諸侯割據,《晉書》地理志:王不之國,官于京師。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個江南沒有諸侯王鎮守。

中華簡史-西晉

賈後亂政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司馬炎的嶽父楊駿托孤輔政,出汝南王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後賈南風幹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後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

291年賈後藉由楚王司馬玮(司馬炎之子)除去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之子)與衛瓘掌政。不久賈後利用楚王司馬玮與汝南王司馬亮不合去除汝南王及衛瓘,再以僞诏殺司馬玮,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

至此賈後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關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叛變。299年齊萬年之亂平定。江統和郭欽都曾建議将胡族強制遷離,他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晉室施行了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代替過去的強制遷徙,但是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貴族采取遷徙和防範措施。

由于太子司馬遹非賈後親生,賈後意圖廢除。300年太子被賈後污蔑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采納孫秀計,挑撥賈後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去除賈後及其黨羽,趙王倫專政。

中華簡史-西晉

八王之亂

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倫。五月去除趙王倫及其黨羽,惠帝複位,齊王冏專政。302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颙派軍讨伐齊王冏,長沙王司馬乂聯合宮廷将領于京城洛陽響應。齊王司馬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司馬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遙控。

303年成都王穎聯合河間王颙率軍攻擊洛陽,讨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長沙王乂屢屢擊敗。304年初洛陽城缺糧,宮廷将領逼東海王司馬越奏免長沙王司馬乂,開城投降。長沙王乂被河間王颙将領張方殺害,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颙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成都王穎勝利後,班師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後宮廷将領陳轸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讨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晉惠帝被俘,東海王越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颙将領張方占領洛陽。

但不久司馬越的親弟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鮮卑、烏桓等勢力擊敗成都王穎。張方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颙與東海王和解,最後成都王穎被廢,河間王颙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

305年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司馬颙和司馬穎敗走,司馬模占領長安。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還洛陽,随後成都王被害,晉惠帝被司馬越毒死,其弟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中華簡史-西晉

五胡亂華

天災人禍,少數民族又受到當時士族統治者極端壓迫,内遷諸民族乘機舉兵紛紛尋求獨立謀生,造成五胡亂華,永嘉亂後士族百姓紛紛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十六國,分别是: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大夏、北燕。後世由此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實際上先後還有冉魏、翟魏、西燕、桓楚、谯蜀、前後仇池等政權。

當時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氐及高句麗。八王之亂期間,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少數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陸續叛變,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于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号成,與羅尚在巴郡對峙。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和司馬騰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并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布獨立。308年劉淵稱帝,國号漢,割據山西西南部。由于晉朝在中原解除武備,無力平定叛亂,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面臨一場覆亡危機。

劉淵為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攻打洛陽,多次被擊敗。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石勒吞并王彌,脫離劉淵轉戰南下。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并率朝中重臣及諸将東讨石勒,懷帝困于洛陽。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沖突爆發,密诏苟晞伐之,随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馀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于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多個忠于晉朝的地區,即并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續、青州的曹嶷、徐龛;東北還有慕容廆、段眷;北方還有代王;西北涼州還有張氏集團。然而,并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王敦密令将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劉聰死後,部将分裂,叛逃的多達二十萬戶,晉軍也一度攻打到離其都城不遠的绛縣,靳準殺劉粲,建立晉藩天王制度,向晉朝臣屬,不久遇害。石勒占領了河東,劉曜也抛棄漢旗号,兩人都自立為趙國。劉曜載記: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向前趙的劉曜稱臣(張軌傳記載張茂未降并打敗了劉曜)。與晉朝對立的三個割據勢力,在當時占領了晉朝五分之一的國土。

中華簡史-西晉

走向滅亡

各族内遷以後,與漢人雜處,過着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于編戶”。

西晉占田制明确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41-42] ,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

對西晉首先發難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模反抗,然後是匈奴貴族劉淵的起兵。八王之亂中,并州刺史司馬騰與将軍王浚聯合鮮卑貴族進攻司馬穎駐守的邺城,司馬穎不敵,劉淵獻計說要回匈奴召集騎兵抗衡鮮卑人,司馬颍同意。劉淵得以回到匈奴。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劉淵傳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國城,與匈奴權貴密謀起兵。劉淵的曾祖父劉宣發表了起兵宣言 [,實際是要奪取中原。

當時,并州境内的漢人大多因戰禍而遷徙南下,胡漢勢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而并州的官吏們還在熱心内争。于是,劉淵稱漢王,置百官,打敗司馬騰,招降山東起義的王彌等人,形成了反晉浪潮。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他分别于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秋冬遣其子大将軍劉聰率石勒、劉曜等進攻洛陽,西晉軍隊頑強抵抗,匈奴敗退。後劉淵死,劉聰殺兄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冬三攻洛陽。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晉專政的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第三次圍攻洛陽,而南方諸州的牧丞或擁兵觀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飲酒作樂;王澄帶兵從荊州出發,以極慢地速度到了南陽,一聽荊州刺史山簡的軍隊戰敗,就跑回去了。而王衍等人率十幾萬大軍公開逃跑。結果他們被石勒在苦縣全殲。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接着漢國大将石勒閃擊荀唏,青兖淪陷。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晉愍帝在長安繼位,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而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開始。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中華簡史-西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