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6年6月,内蒙古通遼市的一個小村莊準備建設一個灌溉農田的水庫,不料推土機在施工過程中帶出了大量的青磚,很快當地文物部門到達現場進行了仔細勘察,确認地下有一座遼代的貴族墓葬。
經過數日的清理,這座大墓的墓門終于被打開了,一束陽光照射進了密閉千年的幽暗空間,讓一切變得清晰起來。

陳國公主墓中情景
大墓沒有被盜!滿室的金銀玉器,太完美了!所有考古人員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都興奮得幾乎要跳起來。
“快看,那邊有個石碑,是不是墓志銘?”,一個考古隊員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奇地叫起來。
衆人順着這名隊員的所指看去,果然一塊泛着幽綠色的方形石碑赫然地擺在大墓前室的正中央。
那是墓志銘确鑿無疑,在目前所有發掘的遼墓中,還從未發現有墓志銘的先例,這個墓倒是顯得很奇怪,加之如此奢華的陪葬品,激起了考古隊員們的極大好奇心,墓主人到底是誰?
考古人員慢慢走向了那塊石碑,在拂拭了表面的塵土之後,陰刻的篆書立馬顯露了出來,八個字:故陳國公主墓志銘。
墓主人是位公主!這大出考古人員所料,關鍵這陳國公主又是誰?領隊希木德極力在腦海中搜尋着相關的曆史資訊,很遺憾!一片空白。
在衆人的合力下墓志被打開了,希木德迫不及待地借着微弱的光逐字逐句認真閱讀起來。原來這陳國公主就是大遼第五位皇帝遼景宗的孫女,第六位皇帝遼聖宗侄女,多次領兵攻宋的秦晉國王耶律隆慶的女兒。
墓志顯示,她出生于公元1000年,公元1018年去世,終年18歲,正如墓志當中的一句話:自古人雖皆有死。陳國公主太夭年。人都會死,但是陳國公主卻在花季年齡不幸死去,死得太早啦,令人惋惜。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曆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宋遼簽訂了為兩國帶來120年和平的澶淵之盟,陳國公主就是親曆者。
二
大遼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建立之初并不叫大遼,而是契丹國。947年由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改國号為大遼。講大遼我們繞不開一個古代地理名詞---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這個地方很特殊,區域往北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往南就是中原漢王朝,那麼燕雲十六州就是一座隔開胡人和漢人的天然屏障,誰占據了它誰就掌握了攻守的主動權。
耶律阿保機銅像
自大遼立國之初就一直觊觎這塊區域,唐滅亡後,中原朝代更疊頻繁,社會動蕩,公元937年大遼趁機從石敬瑭手中奪取了燕雲十六州。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趙匡胤考慮到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系到一代江山的安危,便想着收複這個地區。
于是雙方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反複争奪戰,由于大宋重文輕武的立國思想,導緻在和大遼的軍事對抗中,總是敗多勝少,楊家将的故事也就在這一時期上演。
公元1004年,大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腹地,宋真宗怕得要命,打算向南遷都以避禍。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四川成都。
正在這時寇準提出了不同意見,他主張打,怎麼打呢?他要求宋真宗禦駕親征以提升士氣。宋真宗也不願意就此輕易放棄他爺爺辛苦得來的江山,于是就接受了寇準的提議,親率大軍出征。
這一招果然奏效,前線士卒一看當朝天子來了,能得見天顔,真是祖墳冒青煙了,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并三呼萬歲,聲聞數十裡,氣勢百倍。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都以一當十,奮力沖殺,即使戰死,也帶着對領袖的信仰而死,死得其所,死的甘心。
遼軍在這群突然變得如虎狼般的士卒面前是節節敗退,遼軍統帥蕭撻凜被宋軍射殺。蕭太後和遼聖宗一看情況不妙,趕緊提出議和,宋真宗本來就不想打,對這個提議當然欣然接受。
既然雙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辦了,無非就是讨價還價上的問題了。
大宋軍事不行,但國家比較富裕,是以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議和前對他說:“隻要不割地,能講和,遼國就是索取百萬錢财,也可以答應”。
曹利用就問底線到底是多少呢?
趙恒不假思索道地:“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
寇準知道宋真宗許諾的數字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幾經讨價還價,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遼國三十萬銀絹的數字。曹利用自覺很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沖沖地回去交旨。
請見之時,宋真宗正在吃飯,侍者就問曹利用許給遼國多少銀兩。曹利用沒有說話,隻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
侍者誤以為是三百萬兩,宋真宗得知後大驚:“太多了,太多了。
宋真宗便召見曹利用親自盤問,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道:“三十萬兩。”
趙恒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
随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
公元1005年,兩國在澶淵簽訂了最終合約: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這就是曆史上的澶淵之盟。
兩國達成和平協定後,就沒再發生大規模的戰争,但是小的沖突還是存在,是以大宋和契丹依然有着激烈的沖突,這種沖突甚至在兩國老百姓當中根深蒂固,雙方視彼此為寇雠。
金庸《天龍八部》當中的蕭峰正是放在了這種曆史大背景之下來塑造的人物,這正是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
三
墓志銘内中當中還交代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墓中埋葬的不僅僅隻有陳國公主,還有陳國公主的丈夫蕭紹矩,而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蕭紹矩竟然是陳國公主的親舅舅,他大陳國公主18歲。
陳國公主和驸馬
這種近親結婚的現象令漢人無法接受,會被定義為亂倫,但在契丹文化裡卻是很普遍的存在。
契丹族有耶律氏和蕭氏兩大姓,皇權為耶律氏所掌控,然而皇後或驸馬必須是蕭氏,意思耶律家的男子必須娶蕭氏家的女子,那麼耶律家的女子必須嫁給蕭氏家的男子。
正是在大遼這種兩姓世封制度的背景下,18歲的陳國公主嫁給了36歲的舅舅蕭紹矩。
契丹人死後并不立即埋葬,他們相信死而複生,是以屍體都會運用一定的防腐手段進行儲存,那麼陳國公主和蕭紹矩的屍身是不是有可能儲存完好呢?帶着這個巨大的期待,考古人員進入了大墓的後室。
有别于中原漢人葬俗,後室内沒有棺椁,隻有一張床,公主和驸馬的屍體并排放置在床上,公主在右邊,驸馬在左邊,驸馬的右手壓在公主的左手上,兩人均身着銀絲網衣,頭戴黃金面具。
陳國公主面具
宋人文惟簡《虜廷事實》中記載:
“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采縫之,又以尖葦筒刺于皮膚,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
考古人員看到的一切完全符合典籍當中的記載,據說面具是根據真人的容顔打造,覆寫在公主臉上的金面具臉龐豐滿,上額舒展,雙唇微抿,神态端莊,略顯悲戚。
從驸馬的面具看,生前應該是一個俊朗清秀的男子,顴骨微凸,下颌削尖,臉型清瘦。
驸馬金面具
銀絲網衣是用直徑0.05厘米的銀絲線依據人體大小編制而成,網衣整體儲存完好,然而網衣下的衣服卻已經高度碳化,手一碰即成灰,衣服下幹癟的狀态似乎說明屍身也已腐朽不存。
公主和驸馬身上的陪葬品極為奢華,都保持着下葬時的位置,布滿了整個床面。經曆了千年時光,這些文物都已經很脆弱,難以在現場進行清理。
經過認真研讨,最終考古人員決定把棺床以及墓中出土文物全部打包,用解放大卡車運往一千公裡外的呼和浩特。
在呼和浩特的特定場館内,考古人員終于拿下了公主和驸馬的黃金面具,很遺憾,面具之下僅殘存在了部分牙齒,銀絲網衣下的屍骨也已成泥狀。
墓中清理出随葬品共3227餘件,這些文物大多獨一無二,改寫了遼代曆史,堪稱遼代文化的海内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