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三個藩王在甘肅那些事兒

文/張克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改組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又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從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實行“諸王之制”,先後将23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長城沿線的要地,分别是秦、晉、燕、代、肅、遼、慶、韓、谷九王。其中封在今甘肅省境的有五位王,有四位曾來甘肅就藩。他們是:封于甘州的肅王,封于岷州的岷王,封于平涼的安王,以及後來接替安王被改封而來的韓王,還有封于甯夏暫駐慶陽的慶王。被封在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的肅王朱楧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系妃嫔所生,初封為漢王。王府起初駐在甘州,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蘭州。

由于甘肅地處邊塞,肅王也就被列入了塞王。初封時的藩王,尤其是沿邊各王,掌握相當大的兵權。《明史·諸王傳》載:“護甲衛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萬九千人。”肅王下屬有三個護衛指揮使司、兩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按照明代軍事制度,每衛所轄的兵力為5600人。可見,明肅王在初期所統領的軍隊遠遠超出1.5萬人。據記載,朱楧府下設中護衛指揮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此外有器仗194件,火器1298件。不過,自建文帝起,經永樂、宣德,藩王的權力被逐漸削去。

【複說隴史】明朝三個藩王在甘肅那些事兒

肅王遷駐到蘭州以後,利用掌握的财力、物力,在靠近黃河邊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肅王府,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對蘭州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以今蘭州市城關區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了周長六裡二百步的内城。為了滿足肅王們的貴族生活,他們在蘭州城内及其周邊地區修建大量的生活設施,在南北兩山上修建了不少寺觀、花園,使蘭州逐漸成為甘肅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日尚存的金天觀、白衣寺塔等,都是曆代肅王修建的。

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楧受封為肅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朱識鋐被殺,傳9世11王,曆251年。其世系為:莊王朱楧、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錝、定王朱弼桄、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缙(火十貴)、憲王朱紳堯、末代肅王朱識鋐。恭王朱貢錝長子朱真淤早卒,追封為靖王,定王朱弼桄嫡長子朱缙炯也是死于其父之前,追封為昭王。

明朝三個藩王在甘肅那些事兒

榆中肅王墓:一号墓室

肅王墓地位于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人們稱之為“蘭州十三陵”。分别埋葬着肅莊王朱楧、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錝、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缙(火十貴)、末代肅王朱識鋐和憲王朱紳堯的妻子薛夫人。肅安王墓地在蘭州西郊的西圃子灣(今七裡河區上西園),肅憲王墓地在西南二十裡的周家山(今七裡河區西果園鄉西津坪)。

榆中縣來紫堡鄉的肅王墓群大部分被盜,但磚拱墓室卻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一号墓為第一代肅王朱楧與王妃孫氏的合葬墓。朱楧卒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墓道口離地面約十米左右,地宮有三道大門五個墓室。第一道門用整塊陝西富平青條石鑿成,每扇門高2.5米,寬2.2米,門軸直徑24厘米,門楣由整塊石條做成。第一墓室長6米,寬6米,頂高10米。呈拱形。第二道門為木制,高2.5米,寬2米,墓室長6.3米,寬3.3米,高約10米。墓室左右各有一配殿,按明制規定,應該是安放妃子的地方。通過寬約1.14米、高約1.9米、深約1.9米的磚砌墓道,進入長6米、寬3米、高6米的配殿。第三道墓室寬6.7米,長5.8米,頂高約12米,是安放靈柩的地方。墓室三面壁上各有供放祭物的拱形神龛。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将賀錦攻破蘭州。起義軍殺入肅王府,王府大亂,王妃、仆從四處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顔氏、趙氏等人觸拂雲樓洞内肅王詩碑而死。末代肅王朱識鋐在護衛張鼎的背負之下,從水洞中逃出,在靖遠他什堡被賀錦部屬所獲,後被解送西安。李自成下令将朱識鋐處死,而張鼎因為救主忠心,被釋放回家。也有人說,賀錦攻破蘭州以後,朱識鋐藏到總兵官營内,被州人告發,殺于營中。

明朝三個藩王在甘肅那些事兒

韓王府建築示意圖

封于平涼的安王朱楹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個兒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為安王,永樂六年(1408年)到平涼就藩,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尊為安惠王,葬于今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鄉泾河北岸的油房莊。由于他沒有兒子,封國被撤銷。接替安王封地的是韓王朱松的兒子。朱松是朱元璋的第二十個兒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和安王同時被封為王,最初的封地在遼東的開元。由于開元一帶長期戰亂不休,極不安定,一直未去就藩。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松死于南京,被尊為韓憲王。朱松的兒子朱沖(火十或)繼承韓王封号。宣德五年(1430年)韓王到平涼就藩。共傳11世,十世在平涼。其世系是:憲王朱松、恭王朱沖(火十或)、懷王朱範圯、靖王朱範仰、惠王朱征钋、悼王朱偕(氵十充)、康王朱偕灊、昭王朱旭(木十遷)、定王朱融燧、端王朱朗锜和末代韓王朱亶塉。

韓王系統一共出了35位郡王。有慶陽王、高平王、渭源王、隴西王等。據《平涼府志》記載:明嘉靖時,平涼就有親王1人,郡王19人,鎮國将軍40人,輔國将軍79人,奉國将軍212人、中尉339人;還有王女、王女丈夫等縣君、儀賓數百人。另外還有數萬名各級官吏、服務人員。

韓王府所在的位置在平涼城北門西面,周圍長達5裡。恭王朱沖(火十或)就藩平涼以後,以安王府第狹小無法居住為由,向朝廷申請修建。陝西都司、布政使官員大興土木,興建韓王府。依照明代的王府規制,前有棂星門、端禮門、承運門,内有承運殿、存信殿、東府宮、秉忠堂、慎德堂、惠迪堂、玉淵堂、攬秀樓、看花樓、金香亭、體良亭、永春園、聚春園等,規模宏大。韓王府内設承奉司、紀善司、典寶所、典膳所、良醫所、工正所、典儀所、廣受倉、廣受庫、駕庫,還有外部管理機構左長史司、右長史司、典簿廳、審理所、奉祀所、儀衛司、群牧所等。到嘉靖時,共有護衛兵士510人。韓王、肅王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強取豪奪,甚至打破明王朝不準宗室經營私産的規定,霸占土地,開設店鋪,以此來維持他們錦衣玉食的生活。

與肅王不同的是,明早中期的韓王都信奉佛教,他們在平涼修建了大量的寺院。明代靜甯進士王源翰寫道:“東觀浮圖起七層,禅房羅列夜傳燈。韓藩好佛人多化,處處經聲處處僧。”後期數代韓王信奉道教。崆峒山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多為韓王所建。

1643年(崇祯十六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将賀錦率領24萬人馬西征,沿途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平涼軍民也打開城門,迎接農民軍入城。末代韓王朱亶塉出逃慶陽,被農民軍抓獲。韓王一系延續了212年。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六子朱栴為慶王,駐慶陽古韋州城。二十六年(1393年),慶王移藩于甯夏(今銀川市)。

曆代肅王、韓王大都乏善可陳,唯肅憲王是一位對甘肅文化有過突出貢獻的人。他組織匠工摹刻的肅府本《淳化閣帖》堪稱精品。

明朝三個藩王在甘肅那些事兒

《淳化閣帖》拓片

《淳化閣帖》是宋太宗趙光義在淳化三年(992年)命人編次并摹刻的中國第一部大型法帖,為法帖中之珍寶。後來雕版被毀,拓本《淳化閣帖》成為傳世之寶。朱楧為肅王時,朱元璋頒賜給一部《淳化閣帖》拓本,筆墨濃嫣遒勁,字型神采奕奕。

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肅憲王令摹刻名家姑蘇人溫如玉、南康人張應昌二人将《淳化閣帖》摹刻于石。他們朝暮作對,若面壁達摩,雪沒胫而不退。先後曆時7年,于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完工。共用144塊陝西富平石,大多數為兩面摹刻,刻成後藏于肅王府遵訓閣内,稱“肅王府本”,又稱“遵訓閣本”。世稱“肅府本”。刻石筆勢洞清,摹勒俱精,得宋拓本的妙意。《夤帖舉要》在稱贊《淳化閣帖》時說:“明翻刻閣帖,以肅府本為最佳,跋語亦最多。”為現存時代較早,摹刻較精,而又儲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