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三十七期】(曆史系列第167講)
許攸是三國時代中前期的一個關鍵人物,決定了官渡戰役的勝負。這是一個有才能,但狂妄貪婪的小人。最終因為自己的獨特性格,被曹操殺掉。聽薩沙說一說吧。
他本為袁紹帳下參謀,并為袁紹獻上過不少奇策妙計。在官渡之戰最為緊張的對峙時刻,許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對袁紹懷恨在心,連夜投到曹操的帳下,并帶去了烏巢存糧和袁軍密碼等關鍵情報,為曹操偷襲烏巢成功并擊敗袁紹立下了大功。不過,賣主求榮的許攸并未能得意多長時間,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後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屢吐狂言,最終因有人告發而被處死。
有些人覺得曹操這是過河拆橋卸磨殺驢,而且心無容人之量,僅僅因為幾句狂妄的話便痛下殺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勞。其實,曹操真的是因為氣量狹小才殺的許攸嗎?曹操一代偉人,無論心胸氣量是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統一大半個中國的偉業。别的不說,就連張繡這種就曾經先降後叛,身上背負着他老曹家好幾筆血債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記前嫌,難不成許攸幾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實,許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慮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僅僅是因為他居功自傲的行為。
據史料記載,許攸字子遠,少年時代便進了東漢政壇為官,與袁紹、曹操等人交好,并參與了很多的政治活動。董卓亂京過後,許攸跟随袁紹到了冀州,成為其帳下謀士,在袁紹與公孫瓒開戰期間曾力勸袁紹與曹操結成聯盟,免除了兩面作戰的後顧之憂;到後來袁曹兩軍對峙官渡之時,又曾獻計輕騎突襲許昌,斷曹操的後路……應該說,許攸這個人還是很有幾分才能的,他知進知退,形勢判斷準确,而且頗具謀略水準。然而,許攸的才華水準也僅限于此,他終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人品也不咋樣。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早在漢靈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許攸就曾幹出過類似于董卓的“換皇帝”之舉。他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公周旌等人密謀要廢掉靈帝,改立合肥侯,還勸曹操一起參與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敗露過後,王芬等人畏罪自殺,許攸則背着謀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隻是後來靈帝病死,何進立少帝攝政,十常侍亂宮,董卓進京……東漢朝廷像戲台子一樣,台上的大戲一部連着一部,各方勢力都在争權奪利,哪裡還有空去理會許攸這種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許攸也借此機會摘掉自己“朝廷欽犯”的名頭,投到袁紹麾下為謀士,要不然這頂帽子要壓得他永世無法翻身。
其實在袁紹的麾下,許攸還是比較得重用的,地位與沮授,田豐,逢紀等人相仿,也是最高決策層中的一員。關于烏巢存糧的地點和守備情況,許攸都了如指掌,這可是袁紹集團的最高軍事機密,這說明他确實參與了集團内的最高核心事務。然而,許攸領着袁紹薪俸的同時,又縱容家人在袁紹的領地上犯法,為自己A錢錢财中飽私囊。在家人的違法行為被鐵面無私的審配發現并逮捕後,許攸心中不忿,覺得同僚很不給他面子。再加上所獻的計策并未被袁紹所采納,令許攸感到自己已經在主公面前失寵。于是,他又帶着在袁紹軍中所知的情報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換取自己的地位……
說白了,許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機,而且這一次他确實投對了人。許攸的到來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帶來的情報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優的官渡對峙中逆轉取勝。随着烏巢的糧草被燒,原本軍力和後勤占優的袁紹大軍也迅速崩潰,倉皇中逃回冀州。這時候的許攸應該怎麼辦呢?最聰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帳下打工,為其出謀劃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響力,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應有的工作。同時,許攸還必須要保持謙和的為人和圓滑的行事手段,畢竟在河北人士看來,他的腦門上刻着“叛徒”二字。雖然當着面不敢指責他幹賣主求榮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會在背後戳着他的脊梁骨痛罵。
然而,許攸卻自峙功勞高,覺得曹操能打敗袁紹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許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沒有“低調”二字的概念,反而還越來越輕慢和驕狂,就連對主子曹操,許攸也是毫不避諱自己的态度,經常在公共場合稱大呼其小名……曹操雖對此頗有芥蒂,不過也沒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覺得許攸也不過就是一介愛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計較了。不過,許攸繼續縱容家人貪贓枉法,毫不客氣地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勢力範圍内有包攬地方大權,甚至有了擁兵自重的趨勢,這點就很難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經對許攸動了殺心,但又怕背上“害賢”和“殺功臣”的罪名,是以這事對他來說很難辦。曹操一直在等待機會和理由,終于等到有人告發許攸,等于是給了老曹一個台階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對許攸痛下殺手。
靠着投機起家的許攸,最終死在了自己的投機舉動上。其實投機二字并非是貶義詞,三國時代稍微有點名氣的人都多多少少玩過投機這套把戲。關鍵在于,投機也需要對于形勢的把握和判斷,不然就遲早玩完,而許攸恰恰是不明白這一點的。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許攸的利用價值是無限大,而官渡之戰過後,他的價值就明顯降低了。這個時候許攸明顯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經的舊識關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豐功偉業……對于政治家來說,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你能為他創造多少價值。一旦你帶來的危險大于你所能創造的價值,那麼他會毫不猶豫的除掉你。隻可惜,死到臨頭的許攸還是沒有想通這一層厲害關系,他不明白為什麼當初他立下那麼大的功勞,曹操那麼歡迎他,甚至在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話,最後結果卻是這樣……
官渡之戰以前,荀彧就曾評論過袁紹麾下的衆謀士,其中給過許攸一句“貪而不知”的評價,大概意思是指許攸貪圖利益,雖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卻不夠明智。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這四個字的形容十分貼切,許攸真的是貪功,貪名,貪财樣樣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卻完全不知道分寸。是以說白了,許攸熱衷于投機,卻并非是個成功的投機者,甚至連投機小人都算不上,頂多算是一“投機小醜”。對他這樣的人來說,身首異處的結局是必然的,問題僅在于遲早而已……
PS:《三國演義》上說,許攸是因為和曹操的首席護衛許褚起了沖突,被後者一怒之下殺死。當然這隻是小說的劇情,在《三國志》中隻提到有人告發許攸的行為,卻并未指明是誰。不過,書中許褚說的那句:“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卻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軍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對于許攸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是以,演義中的曹操在得知許攸被殺一事以後,也沒有處罰許褚,隻是在口頭上“深責”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後,曹操還要以公候之禮厚葬許攸,并在許攸的葬禮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舊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戰中所立下的功勞等……當然,曹操的目的不過是借此機會,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達自己的痛失賢才的遺憾,以籠絡人心。說白了,這也就是一場帶有政治性質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