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夢想而奮鬥-緻聶魯達和阿連德

或許人們熟悉一個作為詩人的聶魯達,因為他那些美麗的詩篇。比如耳熟能詳的作品有《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孤獨》《馬丘比丘之巅》等等。而阿連德是智利的民選總統,為了智利的複蘇而戰鬥至生命最後一刻,他們都是“智利之子”。

聶魯達和阿連德是智利二十世紀文學和政治領域最傑出的人物,一起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鬥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本書就是從書信和親友的回憶中展示了兩個人的深情厚誼。

為夢想而奮鬥-緻聶魯達和阿連德

人和人之間的友誼是很奇妙的,比如三觀相和,共同的經曆,共同的命運等等,都會讓人成為好朋友,從他們二人的經曆來看,他們是有着共同夢想的人。

他們出身是不同的,阿連德生于一個富裕的中産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律師和公證人,爺爺是醫生。有着自由民主的印記。而聶魯達則是生于普通勞工家庭。聶魯達進入大學學習的是法語教育,不過最後他并沒有當教師,他知道他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閱讀法國文學作品,因為他要做一個詩人,用詩歌來發聲。阿連德則是在智利大學攻讀醫學專業,因為社會的動蕩,他也沒有從事醫生專業,而醫學也救不了智利,學生時代智利大學校園裡的學生聯盟是他們最初的舞台。

阿連德憑借他的政治能力,當選了國會議員,二人還對國會提案提出了很多相似的意見。後來阿連德當上了部長,聶魯達也出版《大地上的居所》,擔任了知識分子聯盟主席。 “聶魯達幾乎在進入參議院的同一時期,獲得了智利國家文學獎。這或許就标志着,不論政治會将他帶到何方,他将永遠是個詩人。“聶魯達骨子裡就是詩人。

為夢想而奮鬥-緻聶魯達和阿連德

他們有着共同的觀點,即便是自己所在的團隊之間某些方面有分歧,但後來都變得關系融洽了,聶魯達在其中始終發揮中重要的作用。聶魯達是阿連德選舉中的好搭檔。幾次選舉,都陪着對方一起。阿連德喜愛聶魯達的詩作,就像是俞伯牙鐘子期一樣的知音,聶魯達支援阿連德的政治理想,一往無前。二人無論政治方面,文學方面,其他交往方面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有着深厚的友誼。

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他們有時候也會像普通朋友一樣一起讀書,過美食生活。聶魯達“對生活充滿熱情,會享受,是個美食家”,而阿連德愛“借衣服”,兩個人還有過因為宴會和大使館副手的安排發生尴尬。這裡展現了政治家和詩人之外的一面,一對有血有肉的好朋友。

二人的書信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後。從一封阿連德寫給聶魯達的信看到他們的了解:“你那意境曠遠的詩作,你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篇章,豈不是受了智利美景的啟迪?她的風土與人情,她的曆史與傳說,她的鮮花與生靈,她的山,海,魚群,特别是她的人民,是智利的人民給了你啟迪啊。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智利的人民,我們的智利同胞是多麼的謙遜,勤勞,又是多麼的痛苦,貧窮,彷佛是被奪走一切無人眷顧的棄兒。”而聶魯達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最想第一個告訴的人就是阿連德。

阿連德的理想敗在了現實之下,他不算是合格的政治家,卻是個理想的殉道者。在阿連德離開不久後聶魯達也去世了。當年,在獲知聶魯達死訊後,馬爾克斯曾寫道:“他離去時,一定飽含深深的失望。智利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他一生的理想。”

聶魯達的詩歌在全世界廣為傳播,是智利的财富也是全人類的财富。阿連德的理想也一直在閃耀,智利人民為他立了雕像,“團結的人們永遠不會被擊潰”這是阿連德1970年競選總統時的口号,後來成了一首歌曲,在智利人民心中,一直用心銘記,傳唱,緻敬聶魯達和阿連德。

為夢想而奮鬥-緻聶魯達和阿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