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顧誦芬和王大中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為了祖國的藍天
殲教-1、殲-8、殲-8Ⅱ,這幾款在我國航空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飛機,都由顧誦芬主持設計。他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顧永芬院士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鏡頭記錄下了溫情一幕:顧誦芬院士登台領獎時,他的妻子江澤菲在台下注視。大會結束後,江澤菲又穿越人群來到丈夫身邊,兩位老人的手緊緊相握。結婚59年來,江澤菲始終支援丈夫的科研事業。
顧誦芬、江澤菲結婚時與父母合影
我想說,如今的民富國強,離不開我們共産黨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離不開每一位為國奉獻終身的科學家、院士,他們奮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但是是他們用科技守護了祖國的穩定,是他們用知識讓祖國走向富強,是他們用精神感染着我們每一代青年,為我們的人生樹立了正确的榜樣!
飛彈之父錢學森
1955年9月17日,美國“克利夫蘭總統号”郵輪停靠洛杉矶,錢學森一家人早早地就來到港口等待,加州理工學院的同僚等人都來送行,更有監視的美國官員以及廣大記者,一名記者還問錢學森:“錢先生,你在美國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是否還打算回來?”
錢學森看了看自己的一衆好友以及美國官員,義正詞嚴地回答:“我不會再回來,我沒有理由再回來,這是我想了很長時間的決定,今後我打算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以便他們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兩彈一星功勳
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
錢三強語錄:
千裡馬是在茫茫草原的馳騁中鍛煉出來的,雄鷹的翅膀是在同暴風的搏擊中鑄成的。
各種科學發現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勤奮和創新精神。
科學經曆的是一條非常曲折、非常艱難的道路。
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此時此刻心裡很清楚這對于中國的原子核科學事業,以至于中國曆史,将意味着什麼。前面有道道難關,而隻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軍萬馬都會擱淺。
曾經以為是艱難困苦的關頭,卻成了中國人幹得最歡、最帶勁、最舒坦的黃金時代。
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
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
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兩彈一星”元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的一生有三個夢想。
第一個,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涼。(按照袁隆平的設想,以後人類種出的水稻要像大樹一樣高,像大樹一樣結出更多的稻谷,農民種糧收成越來越好,祖國人民可以吃穿不愁),不過目前來看,這個夢想的實作還需要一些時間。
第二個,雜交水稻覆全球。目前,在東南亞如越南、寮國、高棉、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已經不同程度地進口中國的雜交水稻,在南亞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裡蘭卡也已經開始普及。
第三個,在中國改造1億畝鹽堿地,推廣海水稻,增加糧食産量。他花了4年時間,反複1162次田間實驗、875組配組試驗後,終于“化不毛之地為良田”,在興安盟的鹽堿地試驗成功,創造出了畝産508.8公斤的奇迹!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稻田。
“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袁隆平曾向年輕人分享自己科研成功的“八字秘訣”。他說,年輕人正是充滿夢想的時候,但是停留于做夢是不夠的,要樹立理想并努力為實作理想而奮鬥,“我始終都在努力使我的兩個夢想成真”。
“共和國勳章” 獲得者
全國中唯一一位集齊6大榮譽的科學家:程開甲
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無聲處起驚雷!一片赤誠、一生奉獻,一切都和祖國緊緊相連。黃沙百戰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鱗開!
羅布泊,一幹就是60年,荒無人煙的戈壁灘,撒滿了程老的汗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
兩彈一星,他是中國“核司令”
程開甲在國外留學時,曾與玻恩合寫論文,與諾貝爾獎得主師兄海森堡激烈争論,也曾與愛因斯坦長時間針鋒相對的交流學術,這麼一位天之驕子,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時候雪中送炭,回到深愛的祖國,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究,填補了多項理論與技術上的空白。
首次原子彈、氫彈、飛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這些國之重器都有着程開甲的身影,他創立中國自己的系統核爆炸理論和效應研究,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因為突出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的“核司令”。
程開甲隐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在2018年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程老在談到自己的價值觀時,動情地說“人生的價值在貢獻,你為人民貢獻,為國家貢獻,這個是真正的價值。”
核司令
抗疫英雄鐘南山院士
他是“士之德才蓋一國”的國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作為國家醫療與防控進階别專家組組長,與其他幾位院士專家趕赴武漢,與前期派駐前方的工作組共同研判疫情形勢,為中央提出決策參考。1月20日,他代表專家組發出新冠肺炎“人傳人”“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時期的發聲,對疫情防控的指導、疫情走向的研判,成為國人心中的“風向标”和“定海神針”。
一句國有難,召必至。讓人瞬間淚目。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林俊德院士
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中國的核試驗仍然在繼續,林俊德主動提出說,他們這批研究人員還是應該繼續留下來。就這樣林俊德在這荒灘戈壁一呆就是52年,他參與了中國所有的45次核試驗。直到他75歲,被确診膽管癌,他仍然在研究着國家給他分發的保密項目,醫生告訴他:“你的病情可能隻剩下最後的一個月了。”他的回答也很簡單:“讓我工作。”
他死前最後一句話是:把我埋在馬蘭。埋在馬蘭,留在那他守了一輩子的地方。
最美奮鬥者
“坐着。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這樣一句話,是從一位患有膽管癌的病人口中說出來的,這位病人已經74歲了,可是在病房當中,他戴着氧氣罩,穿着病号服仍然坐在電腦螢幕面前,電腦裡是一串串的工作資料,他的家人和朋友隻能坐在一旁默默地流淚,誰也無法勸得動他,他怕“記不起來”的,是他一直默默奉獻的事業,是他為了祖國能夠強大起來的知識力量,他的名字叫做林俊德
國之重器,國之脊梁,國士無雙!他們隻是我們國家強大背後的一些代表,還有許多默默無聞,卻為祖國奮鬥一生,奉獻終身的人,他們的事迹值得我們銘記,他們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