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代武威張掖名稱遷徙現象談

作者:涼州弦月

我看兩漢時期武威與張掖的郡縣設定,一直覺得很有趣,既有些混淆,又是我中有你的關系,就是到了今天,你在網絡上還是會看到兩座兄弟之稱為争大小而較勁的文章,讓人有些莫名的失落。

下面我把個人一些很不成熟且帶有臆測成份們觀點做一闡述,那就是地名遷徙說。先說從媪圍縣到武威縣再到武威郡,它是一個小中大和先後的關系,有句話是“先有媪圍縣,後有武威郡”。認識一下媪圍縣,古縣名,西漢置,隸屬于武威郡。東漢因之。據《水經注卷二·河水注》: “河水“又東北,過武威媪圍縣南”。郦注雲: “河水徑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徑縣南,又東北人河也,。已查明,今景泰縣蘆陽鎮吊溝村之麥窩古城,即漢媪圍城址。《水經注》,所載那條泉源,即派于景秦縣喜泉鄉 (舊名鎖罕堡),流經蘆陽鎮,向東南人河的泉水。媪圍城址在其北岸。輻境即今景泰縣地。曾是西漢與明清時期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與北方勢力對峙的前沿。張骞前後兩次出使西域曾經從這裡跨越黃河,經媪圍,穿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諸國;漢代名将霍去病千裡征戰河西,曾經在這裡躍馬揚鞭,擊退北方匈奴,收複并打通河西走廊,為絲綢之路的商貿流通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産生了極大地影響。是以先有景泰蘆陽的媪圍縣,再有民勤紅沙梁的武威縣,最後才有設在姑臧(蓋臧,匈奴發音)的武威郡,這符合地名的嬗變與影響規律,在時間上也講得通,在三國時期即廢了媪圍,大概也是因和武威發音上有沖突的緣故。有人從字面上分析媪圍這個地名,即有一貴婦人曾在此黃河渡口被圍困過。是以是媪圍誕生和脫化出了武威,而且這裡是黃河要津古渡,孕育了黃河文化,其實漢代武威确實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那時蘭州根本無法與武威相提并論。

再說張掖,史學界一直在争論霍去病征河西後,先設武威、酒泉二郡,還是先設張掖、酒泉二郡,總之是曆史文獻也說不清,因為就差短短兩年。但從武威也即涼州長期統轄河西走廊來看,應該是先設武威郡,後又剝離出張掖郡。而且從研究來看,也有前後三個張掖的說法,一是位于今涼州區大柳鄉王城堡一帶曾有小張掖的模糊叫法,即而有比較确鑿的今張義堡是漢代張掖(古代義的同音字)縣或屬國的證據,最後才是今張掖。況且有研究者認為張掖之名其實是從位于今鄧馬營湖一帶漢代稱之為潴野、涿野的名稱上化脫出來的。

由此順帶的說說另外兩個地名遷徙現象。古代是沒有蘭州這個地點的,倒有大名鼎鼎的涼州,因為參照了涼州又取了臯蘭的蘭字才把金城叫做蘭州,有了今日省會蘭州的美譽度,涼州就式微了,一度被廢棄了。再有就是從永昌府鎮到永昌縣再到高昌國,三者之間也有極其微妙的關系。

漢代武威張掖名稱遷徙現象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