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産于早春。碧螺春屬細嫩炒青綠茶,原産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又稱“洞庭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
洞庭碧螺春與别的茶不同在于,洞庭碧螺春采用茶果間作的種植方式,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
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産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荦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鳌,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随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吓煞人”,産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又名“佛動心”。
清代王應奎《柳南随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荦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吓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于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5厘米左右的原料,炒制500克進階碧螺春約需采7萬顆芽頭左右。
碧螺春分7級,上品碧螺春滿披白毫,芽葉随1~7級逐漸增大,茸毛則逐漸減少。炒制碧螺春也很有講究:殺青要将茶葉撈淨抖散、殺勻殺透。揉撚要使茶葉松緊适度。搓團顯毫要邊炒邊用雙手将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直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烘幹則要采用輕揉輕炒手法來顯毫,蒸發水分。四道工序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後,方使碧螺春擁有傾國傾城的卓越風姿。
【品茗】
滋味鮮美甘醇,鮮爽生津,隐有花和水果的清香。一酌鮮雅幽香,二酌芬芳味醇,三酌香郁回甘。
【賞茗】
幹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狀,茸毛多,白毫中隐着翠綠。葉底葉底幼嫩翠綠,均勻明亮,翠芽微顯。湯色第一泡的茶湯可能有短暫的混濁,稍等片刻後湯色即清,呈淺綠色。
【鑒茗】
洞庭碧螺春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芽為白豪,即小絨毛為白色,葉為卷曲清綠色。假碧螺春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且絨毛多為綠色,而非白色。從幹茶色澤上看,沒有染色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豔。茶葉分兩種顔色,葉子是綠色的,嫩芽是灰白色的;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顔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從茶湯色澤上看,真品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呈微黃色,色澤柔亮、鮮豔;加色素的茶湯碧綠,而且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顔色。
【藏茗】
傳統碧螺春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于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當然,随着社會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現在人們更多是采用三層塑膠保鮮袋将碧螺春分層緊紮,隔絕空氣,然後放在冰箱或冷藏箱低溫貯藏。這種儲存方法可使碧螺春久貯年餘,其色、香、味仍猶如新茶,鮮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