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麥卡特尼新書收錄154首歌詞,和詩人談話煉出歌詞裡的金子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也無意出自傳。不過他的确有一個記錄生活的習慣——寫歌詞。剛剛出版的兩卷本新書《The Lyrics: 1956 to the Present》收錄154首麥卡特尼的歌詞,是這位披頭士很重要的一部分生命結晶。

麥卡特尼新書收錄154首歌詞,和詩人談話煉出歌詞裡的金子

《The Lyrics: 1956 to the Present》

娃娃臉的麥卡特尼,在哪裡都能寫歌詞。從戀人們到氣候變化、種族問題、一條狗或一輛車,什麼都能變成歌詞。書的内容分兩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歌詞本身,以及他和詩人保羅·馬爾登(Paul Muldoon)在五年、24場正式交談中提煉出的文字。兩人在紐約見面,每次時長約2-3小時,夠讨論6-8首歌詞。

F開頭都是堅實的歌,《Fixing a Hole》《The Fool on the Hill》《For No One》《From Me to You》。“I”系列包含完整的自己,《I Saw Her Standing There》《I Wanna Be Your Man》《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m Down》 《I'll Follow the Sun》。

兩個保羅年齡差九歲,生日差兩天。曠日持久的交談産出稀少的果實。成書中,每首歌詞下面配一條馬爾登的評論。如果馬爾登向麥卡特尼指出,《She Loves You》有小說《送信人》(The Go-Between,L.P. 哈特利)的影子,他會愉快地承認确實受其影響。他會任自己神遊回利物浦的童年:在樓梯下的小間接電話,被老爸打發到街上收集牛糞種玫瑰,看《布提西和斯納吉》(Bootsie and Snudge,馬蒂·費爾德曼的喜劇作品)……

麥卡特尼新書收錄154首歌詞,和詩人談話煉出歌詞裡的金子

2020年,保羅·麥卡特尼在家中,由女兒瑪麗·麥卡特尼拍攝

1942年出生于愛爾蘭裔移民家庭的保羅·麥卡特尼,是受惠于1944年英國政府頒布的“巴特勒教育法”的第一代,也是戰後擺脫愛爾蘭小社會影響,擁抱英格蘭新繁榮的新一代移民後裔。麥卡特尼的父母盡其所能讓家裡的兩個男孩接受最好的教育。作為棉花推銷員的父親對文字敏感,癡迷拼字遊戲,并把這種熱情傳給了兒子。小麥卡特尼也鐘愛尋找困難的字眼,享受找到它時血液凝固的快感。他和葉芝一樣對面具、人格的主題感興趣,“一切總是從我開始,歌裡出現的各色人物都是虛構的,關鍵就是對人物的想象”。

畢業于牛津大學唐甯學院的英語老師為他打開文學的大門,是麥卡特尼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導師。另外的導師們是各種流行音樂和電台節目。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查克·貝利(Chuck Berry),“布裡爾大廈”(Brill Building)和“叮砰巷”(Tin Pan Alley)。他最早的偶像是布迪·霍利(Buddy Holly),“他自己寫歌自己唱,吉他也是自己彈”。

他當然也欣賞自己的創作夥伴約翰·列侬(John Lennon)。他們一個左撇子,一個右撇子,面對彈琴時“像照鏡子”。他們永遠像兩個低年級學生,無休止地尋找還沒被寫進過歌裡的題材,說着幼稚的廢話,哼着搖籃曲般簡單的調調。他們談論同時代的音樂人們,寫歌時卻仍以小理查德和弗萊德·阿斯泰爾(Fred Astire)做錨。“如果是他們,這首歌會是什麼樣?”

麥卡特尼新書收錄154首歌詞,和詩人談話煉出歌詞裡的金子

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侬一起寫《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利物浦,1962。 麥克·麥卡特尼 攝

“《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就是一台大型電台節目。”電台節目大大滿足了麥卡特尼對“文字拼圖、線索解謎、尋找描述一個場景最合适的詞”的興趣。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最後的傑作《牛奶樹下》(Under Milk Tree)和當時的許多優秀廣播劇滋養他的想象。麥卡特尼把自己當作劇作家,寫一出出可以唱的迷你劇,為螞蟻般的人物雕刻出纖毫入微的面孔。

另外兩個影響源都與視覺有關。麥卡特尼畫畫,畫了幾百幅油畫。他也喜歡電影,“我的鏡頭總是四處探尋,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的蛛絲馬迹。”

把一首歌當作電影腳本,能幫你進入《Eleanor Rigby》的世界。這首歌發表于1966年,是麥卡特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電影結構特出。兩位主人公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段中出場,第三段時他們彙合,如同希區柯克在《驚魂記》(1960)浴室血水/清水一幕中的手法。和《驚魂記》一樣,《Eleanor Rigby》隐藏的主題亦是孤獨和死亡。

“保羅·麥卡特尼的偉大來自他的謙遜。他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說的‘作者之死’,讓不同的人通過聆聽和閱讀不斷重塑他的作品。”馬爾登最敬佩的是他的無私和忘我。“他持續不斷地寫作,隻需一支鉛筆、一張紙和一把吉他,隽永之作就會自己降臨世上。”

麥卡特尼新書收錄154首歌詞,和詩人談話煉出歌詞裡的金子

《Hey Jude》手寫歌詞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