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負笈遠遊 問道尋源——吳作人、沙耆、鐘涵、趙友萍、胡振宇的比利時留學之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州文化出現了對傳統的否定。西方各國的現代派藝術營壘疊起。然而在比利時,寫實的傳統和寫實方法依然長盛不衰。正因如此,當年徐悲鴻先生就推薦吳作人、沙耆、張充仁、呂霞光、李瑞年等一批中國留學生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又派了鐘涵、趙友萍、胡振宇等畫家繼續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考察進修。他們帶回來比利時寫實繪畫的新經驗,回國後在藝術實踐和油畫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們希望通過對五位畫家的油畫作品的研究和觀賞,進一步關注這一油畫學派及其對中國油畫的啟示。藝術語言的新陳代謝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它需要内外因素的互動碰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本報訊 記者 厲亦平 4月23日,由中國油畫學會、浙江省博物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主辦,浙江全山石藝術中心承辦的“問道尋源——留學比利時五人油畫展”在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畫展荟萃了上世紀30年代和上世紀80年代兩批留學比利時的5位畫家150多幅油畫和素描作品,旨在追蹤兩個時代的形象記憶,回溯油畫源頭的藝術魅力。

出席開幕式的上司和嘉賓有:比利時駐上海總領事顔博諾,匈牙利駐上海領事辛莉薇,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國家畫院油畫院原院長詹建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許江,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張祖英,中國油畫學會秘書長雷波,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朱青生,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甯波市文聯主席楊勁等;參展畫家、中央美院教授鐘涵先生,中國美院教授胡振宇先生,沙耆先生的兒子沙天行先生,還有來自北京、上海、深圳、南昌、杭州、甯波等地以及德國的藝術家們。

開幕式上,靳尚誼在講話中指出:油畫起源于文藝複興,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到了17世紀,比利時、荷蘭地區擺脫了傳統壁畫的形式,向油畫本體語言轉換,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真實的造型和色彩,展現了油畫語言的特殊魅力。他指出,中國油畫界有一種現象就是忽略寫生,甚至在寫生時,也拍個照片,照着照片畫,這是因為畫家不知道油畫的魅力所在,它的造型和色彩語言的特點。是以今天這個展覽給大家一個啟示,就是要認知油畫本體語言的重要性,是以,這個展覽具有現實的意義。

随後,許江發表了激情洋溢的講話,表達了比利時現實主義油畫對中國至深至遠的影響,以及這個展覽對中國油畫的啟迪意義。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杭州市總工會主席鄭榮勝也做緻辭。

鐘涵曾兩度赴比利時留學通路,91歲高齡的他作為畫家代表緻辭,言辭懇切,暢談了留學比利時學習油畫的心得和感悟。他說:1980年和1983年,我兩度赴比利時留學和通路。出國之前,我去找吳作人先生聽取他的意見。吳先生說到西方去學油畫,在學校裡可能學不到什麼東西,恐怕要到博物館去臨摹畫比較好。我在博物館臨摹了恩索爾、莫迪利阿尼、魯本斯、維亞爾等畫家的作品。其中維亞爾的《醫生》這幅畫我臨摹了兩個多月。通過兩次赴比留學,我感悟到人類命運的共同體最終是人類文化的共同體,我們要學到西方油畫的語言和真谛,再熔鑄進本民族的生活,才能創造出人類共享的藝術。同時感悟到藝術創作的規律,認識到藝術是從生活中來,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但需要轉化,要經過二重轉化,即從客體轉化成主體的意象,再轉化成畫布上的形象,即從主體精神到形式語言的再次轉化。而且轉化的過程實際上更複雜,從物象到主觀的意象再到客觀的藝術形象,這期間的轉化活動是無限的。

全山石已屆九十高齡,他稱自己為“九零後”。為了推出藝術中心的展覽,全老以年邁的身軀,投入大量的準備工作,很多工作都身體力行,親力親為,可謂用心良苦、嘔心瀝血。作為該展覽的總策展人,他緻答謝詞。最後,顔博諾、馮遠、詹建俊、朱青生、黃健全、程建飛、陳水華、徐萬茂為畫展剪彩。開幕式由全山石藝術中心館長項興良主持。

本次展覽展出吳作人、沙耆、鐘涵、趙友萍、胡振宇五位畫家在比利時學習期間的油畫作品,以及他們回國後所畫的一部份重要作品。希望通過對他們作品的研究和觀賞,讓人們進一步關注這一油畫學派及其對中國油畫的啟示。在當今藝術多元化的時代裡,這一流派的油畫無疑會使中國油畫更加豐富多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比利時,寫實的傳統和寫實方法依然長盛不衰。正因如此,當年徐悲鴻先生就推薦吳作人、沙耆、張充仁、呂霞光、李瑞年等一批中國留學生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習。他們帶回來比利時富有弗蘭德斯傳統的寫實油畫,對我們了解西方油畫語言,給予了視覺直覺的例證。

據了解,此次參展藝術家胡振宇1983年選派赴比利時根特皇家美術學院學習,1986年回國後一直任教于浙江美術學院(即中囯美術學院)油畫系,曾仼該系主任。“退休之後的每年都會在國外待一段時間寫生。畫畫是很個人的東西,好多國外畫家自己安下心來畫畫,他們對我影響蠻大的,是以我一般不參加展覽,不和外面接觸,就是悶頭畫畫。”展覽現場,胡振宇向本報記者講起了他的随想随感。在他看來,畫畫不是靠一時的激動,而是需要靜下心來、需要耐心的;激動應該是在畫裡面的“激動”,而不是在畫外面“激動”,他講到在國外的幾年就體會到這點,是以不想把畫老是公之于衆。此外,胡振宇講到學油畫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油畫的曆史,學好基礎,并不是有油畫顔料和畫筆就可以在畫布上塗抹的,他笑言:“油畫是有語言的,筆觸、油性、媒介等都要合理地撮合在一起,效果才能出來。畢竟油畫是外來的畫種,在中國也隻有一百年,我自己都覺得我沒學好,還要不斷學習。畫畫的人一天不畫,怎麼行?”

在一幅小小的畫作前,胡老師停了下來,“你看,它的顔色很漂亮、很吸引我,本身這是個簡單的咖啡館,一條老街上突然遇見,挺有意思,就當場畫了一些速寫,然後把環境和人物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紅色咖啡館。紅色畫得不好就很脹、很沉悶,我畫了好多次,讓它能夠透出來這種顔色,畫面更響亮。”從他的描述中,不難發現,這些生活景象都是不經意間被藝術家捕捉到,平常的一點一滴便能激起他内心的漣漪,通過油畫本體語言,推敲打磨後表達出來。

今年是中、比建交50周年,展覽主辦方希望與具有悠久文化底蘊的比利時進一步加強互相的文化交流,促使中國油畫向更高、更道地的水準發展,聳立于世界油畫之林。據悉,展覽将持續至6月24日。

開幕當天下午還舉辦了“藝術傳統與藝術語言”的學術研讨會,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楊振宇主持。5位藝術大家如何了解西方油畫語言,對兩代畫家負笈遠遊,赴比利時學習油畫本體語言和現實主義油畫,并在中國融合東方民族精神,進行創作及教學傳播的情況進行學術探讨。

來源: 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