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沁鑫委員:如何才能讓“主旋律”文藝更年輕化當代化受大衆歡迎

田沁鑫委員:如何才能讓“主旋律”文藝更年輕化當代化受大衆歡迎

“作品好不好看,每個觀衆心裡都有一杆秤,能讓觀衆記住的,都是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作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昨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在戲劇舞台耕耘數十載,田沁鑫始終緻力于用創新的舞台手法,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審美精神。近年來,她開始關注“網際網路+”對文藝創作的賦能,緻力于推動傳統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新增值”。

田沁鑫委員:如何才能讓“主旋律”文藝更年輕化當代化受大衆歡迎

▲話劇《谷文昌》

“藝術傳播正在進入跨領域、跨媒介的融合時代,文藝作品在形式、内容、模式和呈現方式上将不斷誕生新形态。”田沁鑫認為,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現代技術和創新視角做好中國式表達,讓文化傳播和體驗更年輕化、當代化,更深入人心。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周年。田沁鑫正帶領中國國家話劇院籌備“紅色演出季”。《支部建在連上》《三灣,那一夜》《谷文昌》《英雄時代》等多部紅色題材作品将集中獻演。而在上海“演藝大世界”,由她擔任藝術總監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台劇《紅色的起點》将在第二輪演出後啟動全國百場巡演。

“把握時代特點,才能讓‘主旋律’更受歡迎。”田沁鑫談道,在全世界關注中國的時候,藝術家更要拿出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要敏感于這個時代的進步,敏感于這個時代的人物,敏感于這個時代的人民。我們的‘主旋律’可以用我們中國人昂揚的方式、最前沿的技術走入千家萬戶。”

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突飛猛進,近年來我國舞台藝術的“線上演播”逐漸呈現規模大、傳播範圍廣、閱聽人多等特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倒逼線上與線下演藝加速融合。今年春節假期,北京、上海等地的藝術機構紛紛推出“雲上”的賀歲演出。以上海大劇院首季線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為例,收獲了熱烈的市場反響,付費使用者增長超過60%,微網誌話題閱讀量增長超過500萬。戲劇藝術的魅力,突破傳統劇場的限制,破“屏”而出。

田沁鑫委員:如何才能讓“主旋律”文藝更年輕化當代化受大衆歡迎

▲田沁鑫在拍戲中

“多屏”時代演出和傳播的管道被大大拓展,而田沁鑫認為演藝産業鍊的“上遊”,創作一環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近年來,在戲劇舞台深耕數十載的她,開始投身于舞台藝術與電視傳媒的跨界融合。她出任戲劇總導演的央視綜藝《故事裡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典籍裡的中國》等節目持續熱播,借以戲劇表演、高科技舞台技術等多種活潑新穎的表現手法,讓傳統文化從“故紙堆”、“象牙塔”中走進當代熒屏,尤其引發年輕觀衆的強烈共鳴。通過“戲劇+電視”的創新手法,兩季《故事裡的中國》融戲劇演繹與曆史講述于一體,掀起觀衆對經典影視、中國故事、英雄人物的熱愛。《永不消逝的電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等13個現實主義中國故事;黃文秀、鐘南山、南仁東等多位新時代楷模生動鮮活地走來,為網際網路與熒屏注入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線上演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将推動舞台藝術實作彎道超車、疊代更新。”田沁鑫指出,技術與硬裝備的革新将為演藝産業帶來一系列裂變。在舞台藝術與電視藝術的創新結合中,打通高新技術在創作、生産、演出等各環節的應用,将在審美上創造新的爆點。 不久前開播的《典籍裡的中國》也成功“出圈”,據最新資料統計,該節目網絡視訊播放量已超1.4億人次,微網誌相關話題閱讀量超7億,成為現象級傳播産品。首期《尚書》中,節目制作通過一個固定的戲劇舞台、一條書籍傳承的主線、一個伏生舍命護書的形象,實作了上下4000年的對話。而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前沿舞台科技的介入,打造出了穿越曆史時空的感覺,讓年輕觀衆“知來處,明去處”,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線上演播與線下演出融合發展,已經逐漸成為藝術傳播的新形态,未來,它将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在今年兩會提案中,田沁鑫建議推動“雙演”軟硬體落地,加速健全産業生态。以北京前門東區為抓手,彙集優秀文藝創作團體、演藝資源、區域曆史文化資源和各類社會資金,吸收借鑒國外演藝成果,共同打造一個集線下演出、線上演播于一體的“試驗區”。

作者:童薇菁

編輯:陳熙涵

責任編輯:範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